
1.猶口舌。指勸說、争辯、交涉時的言語。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規箴》:“ 漢武帝 乳母嘗於外犯事,帝欲申憲,乳母求救 東方朔 , 朔 曰:‘此非脣舌所争。’”《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這番話,姑娘在屋裡聽了個逼清,算省了 安老爺 的脣舌了。”
2.指毀謗、挑撥的言詞。《漢書·陳湯傳》:“雖復破絶筋骨,暴露形骸,猶復制於脣舌,為嫉妒之臣所係虜耳。” 唐 韓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遭脣舌之紛羅,獨陵晨而孤雊。” 五代 齊己 《行路難》詩之一:“未似是非脣舌危,闇中潛毀平人骨。”
3.比喻口才或議論。《漢書·樓護傳》:“ 護 字 君卿 ,為人短小,精辯,議論常依名節,聽之者皆竦。與 谷永 俱為五侯上客, 長安 號曰‘ 谷子雲 筆劄, 樓君卿 脣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 杜欽 文辨, 樓護 脣舌。”
“脣舌”是“唇舌”的異體字寫法,現代漢語中通用“唇舌”。該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主要含義:
指勸說、争辯的言語
本義指口舌的生理功能,引申為交涉或辯論時的言辭。如《世說新語》記載東方朔說漢武帝乳母之事“非脣舌所争”,說明此事無法通過言語說服解決。
指诽謗或挑撥的言辭
帶有負面色彩,表示流言或惡意言論。《漢書·陳湯傳》用“制於脣舌”描述陳湯因讒言被構陷,唐代韓愈詩中“遭脣舌之紛羅”也暗指受流言困擾。
比喻口才或議論能力
《漢書·樓護傳》以“樓君卿脣舌”贊譽樓護善辯,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将“脣舌”與文采并列,突顯其指代辯才的文學化表達。
可通過查看《世說新語》《漢書》等經典用例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