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毀齒。 宋 黃庭堅 《過家》詩:“親年當喜懼,兒齒欲毀齔。”參見“ 毀齒 ”。
“毀龀”一詞在漢語中并不常見,可能是生僻組合或存在書寫誤差。現根據字義分别解析:
單字釋義
組合可能性分析
建議:請确認詞語出處或上下文,若為生造詞需補充說明使用場景;若為古籍内容,建議核查原文避免字形訛誤。
《毀龀》是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詞語,它指的是通過摧毀或破壞他人的家庭、親情、友情等關系,以達到個人目的的行為。
根據《康熙字典》,《毀龀》由兩個部首組成: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毀龀》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萬裡的《踏莎行》中,用來形容一種破壞他人家庭、親情關系的行為。
繁體字為「毀齒」。
在古代,漢字「毀」的寫法有時會用「毀壞」代替,「龀」的寫法也有「齛」的變體形式。
他為了得到他人的財産,不惜采取了各種卑劣手段,包括诽謗、分離等,徹底毀龀了他與親人的關系。
1. 毀滅:摧毀、破壞
2. 毀壞:使受損、糟蹋
3. 龀色:親情、家庭關系
4. 毀謗:中傷、诋毀
5. 毀譽:貶損、诋毀
1. 毀譽:賢能誇獎、诋毀
2. 破壞:損壞、糟蹋
3. 分離:分開、離散
1. 保護:維護、保衛
2. 維護:保護、捍衛
3. 親情:親近、和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