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peach] 責難,責備控告
(1).猶作難,發動禍難。《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攻難之士,将奔走之。”
(2).質疑诘難。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裴成公 作《崇有論》,時人攻難之,莫能折。”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譯經·鸠摩羅什》:“王即請入宮,集外道論師,共相攻難。”
(3).攻擊責難。 梁啟超 《論支6*那宗教改革》:“當時厭世主義一派頗盛,如 楚狂 、 長沮 ……之徒,皆攻難 孔子 。”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四》:“伶俐人實在伶俐,所以,決不攻難古人,搖動古例的。”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攻難漢語 快速查詢。
“攻難”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發動禍難
指挑起争端或發動災禍。源自《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攻難之士,将奔走之”()。例如古代戰事中,常描述地理位置“易攻難守”的困境()。
質疑诘難
表示對觀點、理論的批判性辯論。如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記載,裴頠(裴成公)提出《崇有論》後,時人“攻難之,莫能折”()。
攻擊責難
泛指對人或事的指責與非難。梁啟超在論述宗教改革時提到“厭世主義一派攻難孔子”,魯迅亦在雜文中使用該詞()。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不同用法,可參考《左傳》《世說新語》等文獻,或查看上述來源中的具體例句。
攻難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彙,分别是“攻”和“難”。下面将對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詳細介紹。
拆分部首:攵(攴)+ 隹
拆分筆畫:攵(攴)- 4畫,隹 - 8畫
攻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軍事戰争。攻難表示進行進攻或攻擊時所面臨的困難和阻礙。
繁體字為攻難。
在古時候,攻難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無論寫法如何變化,這個詞的含義和概念都保持了一緻。
1. 在這次攻難中,我們遭遇了許多困難,但是依然堅持下來。
2. 他毅然決然地展開攻難行動,最終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攻難可以與其他詞組成短語或者詞組,例如:
1. 攻難戰:指進行艱苦的攻擊行動或戰鬥。
2. 攻難心理:指在攻擊或面對困難時所形成的心理狀态。
3. 攻難技巧:指攻擊或面對困難時所采取的技巧和策略。
攻難的近義詞有攻堅、突破、沖擊、克難等。
攻難的反義詞有防禦、守難、抵抗、回避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