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言偏辭”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iǎo yán piān cí,其核心含義指用浮華不實或刻意讨巧的言語來修飾或誤導他人,即常說的“花言巧語”。
詞義解析
出處與背景
該成語源自《莊子·人間世》:“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莊子借此批判言語的虛浮性,強調過度修飾的言辭易引發争端。
使用場景
補充說明
若需具體例句或更多用法分析,可參考《莊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巧言偏辭是指以巧妙地措辭和思辨手法來誤導、欺騙他人的辭令。這種辭令往往以柔和、委婉的語氣包裝着錯綜複雜的含義,以達到迷惑對方、轉移焦點或達成個人目的的目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巧言偏辭的拆分部首是言(yan2),總計10個筆畫。
來源:巧言偏辭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魏風·碩人》篇中:“莫巧言之。”自此以後,巧言偏辭逐漸成為用來指代欺詐性言辭的詞彙。
繁體:巧言偏辭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文獻中,巧言偏辭的寫法有所變化,例如在《荀子·非十二子》中,寫作“巧言淫辭”。
例句:
1. 他總是用巧言偏辭來逃避責任。
2. 這個銷售員善于使用巧言偏辭,使顧客不得不購買他的産品。
組詞:
1. 巧言:善于巧妙措辭的言辭。
2. 偏辭:有意引導對方思維、使其偏離真相的辭令。
近義詞:虛詞、花言巧語、華而不實。
反義詞:直言不諱、實話實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