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供瞭望用的小樓。《周禮·地官·遺人》:“五十裡有市,市有候館,候館和積。” 鄭玄 注:“候館,樓可以觀望者也。”
(2).泛指接待過往官員或外國使者的驿館。 唐 錢起 《青泥驿迎獻王侍禦》詩:“候館掃清晝,使車出 明光 。” 宋 歐陽修 《踏莎行》詞:“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宋 蘇轼 《趙州賜大遼賀興龍節使副茶藥口宣》:“既漸邇於中邦,方少安於候館。”
"候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設置在交通要道旁,供傳遞公文或官員途中住宿、換馬的驿站館舍。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詞義與構成 "候"指守望待、迎送,"館"指房舍、客舍。二字組合特指官方設立的驿站館舍,主要功能是接待過往信使、官員,提供食宿與馬匹補給,是古代驿傳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周禮·地官》中記載的"候館"即為此類機構。
二、引申含義與功能延伸
三、文學意象的演變 在詩詞中,"候館"常被賦予羁旅愁思的象征意義。如歐陽修《踏莎行》名句:"候館梅殘,溪橋柳細",以驿站凋梅暗喻行客孤寂,體現其從實體建築向情感載體的藝術轉化。
總結
"候館"本質是古代驿傳系統的核心設施,兼具實用性與戰略意義。其詞義從具體的驿站建築,逐步擴展至信息中轉站、觀測點,并在文學中升華為羁旅意象,反映中國古代交通制度與文化表達的緊密關聯。
參考文獻來源
“候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供瞭望用的小樓
這一含義源自《周禮·地官·遺人》的記載:“五十裡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 鄭玄注解為“候館,樓可以觀望者也”,即指用于觀察敵情或監測環境的高層建築。
泛指接待官員或使者的驿館
在唐代以後,“候館”逐漸演變為驿站的代稱,用于接待過往官員、外國使者或旅客。例如: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典籍和詩詞用例。如需更完整的引證或擴展,可參考相關文獻或曆史資料。
白鷄年頒政嘲排褫剝弛縱惙惙催顔瘁志村家盜拐帱載得心應手調職發賣非禮刮刮燥燥怪僻固濟駭悉酣宴橫木宏奧火山腳門羁服疾穢酒娘子刻勵扣留窾木棱睜神蓮華白理性籬帳美蔭渺無音信能語狼旁仄片詞隻句前古牽絲扳藤七不堪桡色三班膳費豕鬣似笑非笑司書歲寒知松柏台坊胎生天球桐魚圖章韋柳蔚帖沃土相與鞋片信步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