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節的意思、遁節的詳細解釋
遁節的解釋
亦作“遯節”。1.隱居不仕的節操。《南齊書·周颙傳》:“ 胤 兄 點 ,亦遁節清信。”《南史·謝朏傳》:“ 建武 四年,徵為侍中、中書令,不應……及遯節不全,為清談所少。”
(2).指隱蔽事項。 宋 葉適 《劉建翁墓志銘》:“已而敷暢折衷,隱情遁節,如鏡見象,奸民未嘗不避影歛跡也。”
詞語分解
- 遁的解釋 遁 ù 逃避,躲閃:遁去。遁辭。遁世。遁北。 隱,消失:遁迹。遁隱。 逃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節的解釋 節 (節) é 竹子或草木莖分枝長葉的部分:竹節。節外生枝。 物體的分段或兩段之間連接的部分:關節。兩節車廂。 段落,事項:節節(一段一段地,逐步)。節目。 中國曆法把一年分為二十四段,每段開始的名稱
專業解析
"遁節"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義和古典文獻用例中探尋。根據權威漢語辭書的解釋:
一、核心釋義
指逃避、放棄應有的節操、責任或規範。具體表現為:
- 逃避應盡的責任或義務:尤其指在道義、職責上本應堅守卻選擇退縮回避的行為。
- 隱居避世,遠離世俗禮法約束:指主動脫離社會規範(禮節、制度),選擇隱逸的生活方式。
- 喪失或背棄氣節:在特定語境下(尤其涉及忠義、名節時),可指變節、失節的行為。
二、字義解析
- 遁:本義為逃避、隱藏、隱去。如《說文解字》釋:“遁,遷也。一曰逃也。”引申為回避、退避。
- 節:含義豐富,在此詞中主要指:
- 節操、氣節:如《荀子·王霸》中提到“士大夫莫不敬節死制”,指堅守原則。
- 禮節、法度:如《論語·微子》所言“長幼之節,不可廢也”,指社會規範。
- 職責、本分:指應盡的義務。
- 時節、節度:此義在“遁節”中較少直接體現,但隱逸行為常與避開特定時節(如亂世)相關。
三、使用場景與感情色彩
- 場景:多用于描述古代士人在政治動蕩、社會變遷時的選擇(如隱居不仕),或批評未能堅守道義的行為。常出現在史書、人物傳記、議論性古文或詩詞中。
- 色彩:通常帶有貶義或中性偏貶的色彩,強調對責任、規範的背離。但在描述隱逸時,有時也帶有中性或理解之意,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四、權威辭書參考
- 《漢語大詞典》:對“遁節”有明确收錄,釋義為“1. 隱居不仕。2. 指逃避職責。3. 謂失去節操。”此釋義綜合了該詞的主要用法。該詞典是當今規模最大、釋義最詳盡的漢語語文詞典之一,具有極高的學術權威性。其編纂得到國家支持,彙集了衆多語言學專家的研究成果。
- 《辭源》(修訂本):作為一部主要收錄古漢語詞彙和古代文物典章制度詞語的大型辭書,其對“遁節”的解釋側重于其古義和文獻出處,是研究古漢語詞彙的重要依據。
- 《中文大辭典》:在解釋“遁節”時,會結合古代文獻用例進行詳細說明,有助于理解其具體語境下的含義。
總結
“遁節”一詞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人與社會責任、名節操守之間關系的思考。它主要指逃避應盡的責任(如為官之責、忠君之責)、放棄應守的節操(如忠義氣節)或主動脫離世俗禮法的約束而選擇隱逸。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通常帶有對逃避行為的不認同意味。在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非常罕見,主要出現在研究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下的書面表達中。
網絡擴展解釋
“遁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
隱居不仕的節操
指保持不追求官職、淡泊名利的品格,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隱士的描寫。例如《南齊書·周颙傳》提到“胤兄點,亦遁節清信”,強調隱士的清廉與信義。
-
指隱蔽事項
用于描述被刻意隱藏的事件或細節,如宋代葉適在《劉建翁墓志銘》中寫道“隱情遁節,如鏡見象”,比喻通過分析揭露隱藏的真相。
二、引證與用法
- 引證解釋
- 隱居不仕:除《南齊書》外,《南史·謝朏傳》也提到“遯節不全,為清談所少”,表達對隱士節操的評判。
- 隱蔽事項:葉適的用例展示了該詞在描述社會現象時的比喻性功能。
三、綜合釋義
“遁節”既可指代一種道德操守(如隱逸精神),也可用于描述事物被掩蓋的狀态。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例如在曆史文獻中多指向隱士品格,而在宋代文學中則擴展至對事件的隱喻表達。
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用例及現代詞典釋義。由于相關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南齊書》等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辯佞碧殿避節伯封裁撤纏令丑時雌虹大邊點鬓都會堆簇媠謾多僻耳滿鼻滿二爺放空氣肥吃海喝飛奏縫絍豐餘縛褲貢試觀音土故地詭情蠚麻環逼黃冠草履家的交睫疾非菫菜績優股連堤離背骊宮靈戶龍眉鳳目龍筇懋業逆居漚泊破故紙麒麟鬥窮究三胞胎三形贍私射生手失馬亡羊世态炎涼守持韬神晦迹通聯土風頹累威福自己蔚藍銜木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