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筆勢飛動,書法高超。 南朝 陳 徐陵 《<玉台新詠>序》:“三臺妙迹,龍伸蠖屈之書;五色華箋, 河北 膠東 之紙。”
“龍伸蠖屈”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書法筆勢的靈動與高超。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字面意為“龍伸展身軀,蠖(尺蠖蟲)屈曲爬行”,比喻書法筆迹如龍般舒展遒勁,又如尺蠖般柔韌曲折,整體呈現飛動飄逸的藝術效果。
最早見于南朝陳代文學家徐陵的《〈玉台新詠〉序》:“三台妙迹,龍伸蠖屈之書;五色華箋,河北膠東之紙。”此處以“龍伸蠖屈”贊美書法作品的精妙。
可用于評價書法作品或文學描寫,例如:
“這幅草書筆走龍蛇,兼具龍伸蠖屈之美,堪稱大家手筆。”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古典用例,可參考《玉台新詠》相關注釋或書法鑒賞類文獻。
《龍伸蠖屈》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辦事靈活多變,能適應不同的場合和環境。
《龍伸蠖屈》可以拆分成四個字:“龍”、“伸”、“蠖”和“屈”。其中,《龍》的部首是“龍”,共有五畫;《伸》的部首是“人”,共有八畫;《蠖》的部首是“蟲”,共有十四畫;《屈》的部首也是“蟲”,共有五畫。
《龍伸蠖屈》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龍伸蠖屈,族人務退”。這句話形容一個國家的君主應該像龍一樣,靈活多變,能夠退讓,以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利益。
《龍伸蠖屈》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龍伸蠖屈》。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龍伸蠖屈》的字形略有不同。例如,《伸》在古代寫作“難”,《蠖》在古代寫作“爻”。
他在工作中總是能夠靈活應對不同的情況,真是龍伸蠖屈。
- 龍飛鳳舞
- 伸手可及
- 蠖屈求伸
- 變通
- 機智
- 靈巧
- 固執
- 教條
- 呆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