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檀弓上》:“ 孔子 既得合葬於 防 ,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 丘 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 鄭玄 注:“東西南北,言居無常處也。”後因以“東西南北人”謂居處無定之人。 唐 高適 《人日寄杜二拾遺》詩:“龍鐘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宋 黃庭堅 《同韻和元明兄知命弟九日相憶》:“蚤為學問文章誤,晚作東西南北人。” 清 黃遵憲 《出門》詩:“無窮離合悲歡事,從此東西南北人。”亦作“ 東西南北客 ”。 宋 陳與義 《欲離均陽而雨不止書八句寄何子應》詩:“綸巾老子無遺策,長作東西南北客。”
“東西南北人”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延伸,以下為詳細解析:
成語原指居處無定、漂泊四方的人,強調生活軌迹的不确定性。這一解釋源自《禮記·檀弓上》,孔子曾自稱“東西南北之人”,鄭玄注解為“居無常處”。
部分現代解釋将其擴展為“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如),但這種用法更接近字面意義的引申,并非傳統核心含義。需注意區分語境:在古文獻中多指漂泊者,現代可能用于泛指各地人士。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漂泊命運,如孔子周遊列國、詩人宦遊四方等,成為中華文化中“羁旅情懷”的典型表達。
“東西南北人”原為描述居無定所的狀态,後衍生出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禮記》及唐代詩文(參考、2、5)。
《東西南北人》是指來自東、西、南、北不同地區的人。它表示了地域之間的差異和多樣性。
《東西南北人》的拆分部首是“人”,它的筆畫數是2。
這個詞的來源是中國的地理方位詞:東西南北。
《東西南北人》是《東西南北人》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東西南北人》作為一個成語,它的字形應該與現代寫法相近。
他們來自東西南北,聚在一起交流學習。
東方人、西方人、南方人、北方人
地域人、四方人
中央人、中部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