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貢獻服飾。語本《漢書·元帝紀》“ 齊 三服官” 顔師古 注引 李斐 曰:“ 齊國 舊有三服之官。春獻冠幘為首服,紈素為冬服.輕綃為夏服。” 宋 宋庠 《蠶說》:“方且規規然重商人衣絲之條,罷 齊 官貢服之職。”
“貢服”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為向朝廷進獻服飾類貢品,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地方(如諸侯國或特定機構)向中央朝廷定期貢獻服飾類物品。這一制度源于漢代齊國的“三服官”職責,即按季節制作不同服飾進貢。
曆史背景
根據《漢書·元帝紀》記載,齊國設有專職機構“三服官”,分别負責:
該詞反映了漢代中央集權下的地方貢賦制度,通過服飾這一生活必需品強化地方對中央的隸屬關系。宋代宋庠在《蠶說》中曾提及該制度的變化,說明其影響延續至後世。
提示:若需了解更詳細的漢代官制或服飾工藝,可查閱《漢書》相關注釋及漢代經濟史研究文獻。
《貢服》用來形容一個人或者組織對另一個人或者國家表示出了極高的尊敬、順從和服從。
《貢服》的兩個字分别由“貝”、“忄”和“服”組成。其中,“貝”是貝殼的意思,象征着財富和貢品;“忄”是“心”的部首,表示心甘情願;“服”表示順從服從。
《貢服》這個詞源自中國古代的禮制和官方所采用的「四服」之稱。在古代,貢品是一種國家間交往的表達方式,被貢獻的國家需要向接受貢品的國家展示出最大的敬意和順從。
「貢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貢服」。
在古代,「貢服」有時被寫成「貢服」。這種寫法将「財富」的貝字旁換成貢字旁。這種寫法在古代漢字中更為常見。
1. 他向老師表示十分願意貢服并接受他的教導。
2. 這個國家一直以來向強國貢奉貢品,顯示出貢服他們的态度。
1. 貢品
2. 服從
3. 貢獻
4. 饷貢
5. 武貢
1. 順從
2. 敬服
3. 欽佩
4. 敬畏
5. 聽從
1. 反抗
2. 不服從
3. 不敬
4. 不屈服
5. 違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