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貢服的意思、貢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貢服的解釋

貢獻服飾。語本《漢書·元帝紀》“ 齊 三服官” 顔師古 注引 李斐 曰:“ 齊國 舊有三服之官。春獻冠幘為首服,紈素為冬服.輕綃為夏服。” 宋 宋庠 《蠶說》:“方且規規然重商人衣絲之條,罷 齊 官貢服之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貢服”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語素“貢”和“服”的本義及引申義來理解,主要指向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臣屬關系。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語言學著作的詳細解釋:

  1. 核心含義:進獻方物以示臣服

    • 貢: 本義指古代臣民或屬國向君主進獻物品(多為地方特産或珍寶)。《說文解字》釋“貢”為“獻功也”。《尚書·禹貢》即記載了各地向中央王朝進貢的制度。引申為進獻、奉獻的行為。
    • 服: 本義有從事、擔任、衣服、服從等多重含義。在“貢服”一詞中,“服”取其“服從、歸順、臣服”之義。《爾雅·釋诂上》:“服,事也。”郭璞注:“謂事奉也。”《禮記·祭義》:“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此服事之常也。”鄭玄注:“服事,以服勤事也。”
    • 合義: “貢服”指諸侯、藩屬或邊遠地區向中央王朝(天子或皇帝)進獻貢品,以此表示承認其統治權威、接受其管轄、履行臣屬義務的行為和狀态。它強調的是通過物質貢獻(貢)來體現政治上的歸順(服)。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辭源》(商務印書館)。
  2. 引申含義:臣服、歸順

    • 由進貢這一具體行為引申,“貢服”也常用來泛指臣服、歸順、接受統治的狀态或區域。指那些承認中央王朝宗主地位、定期朝貢的地區或政權。例如:“四夷貢服”指四方少數民族或外國都來朝貢臣服。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3. 曆史語境中的運用

    • “貢服”一詞常見于古代史書、政論文章和文學作品中,描述王朝強盛、疆域遼闊、萬國來朝的景象,是“天下秩序”和“華夷觀念”的重要體現。它反映了古代中國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國際關系和統治模式。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相關詞條釋義背景。

“貢服”的核心含義是指通過進獻貢品來表示對中央王朝的臣服和歸順。它既指代進貢這一具體行為,也引申指代臣服的狀态或臣服的區域。這個詞深刻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朝貢體系的核心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貢服”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為向朝廷進獻服飾類貢品,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指地方(如諸侯國或特定機構)向中央朝廷定期貢獻服飾類物品。這一制度源于漢代齊國的“三服官”職責,即按季節制作不同服飾進貢。

  2. 曆史背景
    根據《漢書·元帝紀》記載,齊國設有專職機構“三服官”,分别負責:

    • 春服:進獻冠帻(頭飾)
    • 冬服:使用纨素(細密白絹)制作
    • 夏服:采用輕绡(輕薄絲織品)縫制。

二、延伸内涵

該詞反映了漢代中央集權下的地方貢賦制度,通過服飾這一生活必需品強化地方對中央的隸屬關系。宋代宋庠在《蠶說》中曾提及該制度的變化,說明其影響延續至後世。

三、字義分解

提示:若需了解更詳細的漢代官制或服飾工藝,可查閱《漢書》相關注釋及漢代經濟史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保安語飙飄毖勅避匿筆枕陳寶騁力赤堇出液蹲龍耳雨風虎灌澡固寵華緘潢漢花消鹘鸰眼皦白較辂解盟窘弊季孫疾足決别課算拉套子累黍鸾旗魯陽揮戈垆埴緑絲驢屋髦蠻冥贶某乙年芳奴書羌帖旗布輕容韶令韶豔雙足重繭私桡松谷庵歲金陶侃之意讨虜跳版題壁鐵則頭欵頽宕唾沫微點問鼎遐界飨殿香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