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唾液。 茅盾 《小巫》:“姑爺勉強捺住一團火,吐一口唾沫,也就走了。” 老舍 《二馬》第四段四:“‘啊,今兒還許有一盅半盅的喝呢!’ 馬老先生 咽了口唾沫。”
唾沫(tuò mo)是漢語中表示“唾液”的常用詞,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與醫學屬性 唾沫在醫學上稱為唾液,是由口腔内的唾液腺分泌的無色透明液體,常帶有少量泡沫且略顯混濁。成年人每日分泌量約為1-1.5升,主要來源于颌下腺(60%-65%)、腮腺(22%-30%)和舌下腺(2%-4%)。
2. 文學與日常用法 在文學作品中,唾沫常被用來刻畫人物狀态,例如:
3. 語義延伸 該詞也可表示帶有負面情緒的吐唾沫動作,如《左傳》中“不顧而唾”描述輕蔑行為。字源方面,“唾”從“口”與“垂”聲,本義即口液。
4. 語言對照 英語譯為 saliva/spittle,德語為 Speichel,法語為 salive。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唾液的消化功能或文化象征意義,可查閱醫學或文化類文獻。
《唾沫》是一個常用詞彙,用于表示人或動物口中所吐出的液體。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口部首和水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3筆。
《唾沫》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有相關記載。這個詞代表了人類的基本生理現象,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詞彙之一。
《唾沫》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唾沫」。
古代漢字中,「唾」的寫法多種多樣,可以寫成「唾」或「涶」,都是用來形象地表示吐出口水的意思。而「沫」的古時候寫法為「毛」,這種寫法是通過描述整個液滴的形狀來表示。
1. 他生氣時口中不停地吐出唾沫。
2. 那隻狗熱得喘着粗氣,唾沫四濺。
唾液、吐唾、唾棄、唾手可得。
口水、吐沫、涎沫。
吞咽、咽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