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贡献服饰。语本《汉书·元帝纪》“ 齐 三服官” 颜师古 注引 李斐 曰:“ 齐国 旧有三服之官。春献冠幘为首服,紈素为冬服.轻綃为夏服。” 宋 宋庠 《蚕说》:“方且规规然重商人衣丝之条,罢 齐 官贡服之职。”
“贡服”是古代汉语中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为向朝廷进献服饰类贡品,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指地方(如诸侯国或特定机构)向中央朝廷定期贡献服饰类物品。这一制度源于汉代齐国的“三服官”职责,即按季节制作不同服饰进贡。
历史背景
根据《汉书·元帝纪》记载,齐国设有专职机构“三服官”,分别负责:
该词反映了汉代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贡赋制度,通过服饰这一生活必需品强化地方对中央的隶属关系。宋代宋庠在《蚕说》中曾提及该制度的变化,说明其影响延续至后世。
提示:若需了解更详细的汉代官制或服饰工艺,可查阅《汉书》相关注释及汉代经济史研究文献。
《贡服》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者组织对另一个人或者国家表示出了极高的尊敬、顺从和服从。
《贡服》的两个字分别由“贝”、“忄”和“服”组成。其中,“贝”是贝壳的意思,象征着财富和贡品;“忄”是“心”的部首,表示心甘情愿;“服”表示顺从服从。
《贡服》这个词源自中国古代的礼制和官方所采用的「四服」之称。在古代,贡品是一种国家间交往的表达方式,被贡献的国家需要向接受贡品的国家展示出最大的敬意和顺从。
「贡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貢服」。
在古代,「贡服」有时被写成「貢服」。这种写法将「财富」的贝字旁换成貢字旁。这种写法在古代汉字中更为常见。
1. 他向老师表示十分愿意贡服并接受他的教导。
2. 这个国家一直以来向强国贡奉贡品,显示出贡服他们的态度。
1. 贡品
2. 服从
3. 贡献
4. 饷贡
5. 武贡
1. 顺从
2. 敬服
3. 钦佩
4. 敬畏
5. 听从
1. 反抗
2. 不服从
3. 不敬
4. 不屈服
5. 违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