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服的意思、贡服的详细解释
贡服的解释
贡献服饰。语本《汉书·元帝纪》“ 齐 三服官” 颜师古 注引 李斐 曰:“ 齐国 旧有三服之官。春献冠幘为首服,紈素为冬服.轻綃为夏服。” 宋 宋庠 《蚕说》:“方且规规然重商人衣丝之条,罢 齐 官贡服之职。”
词语分解
- 贡的解释 贡 (貢) ò 献东西给上级,古代臣下或属国把物品进献给帝王:进贡。纳贡。贡献。贡品。贡赋。 封建时代给朝廷荐举人才:贡生(指经科举考试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人)。贡举。 姓。 笔画数:; 部首:贝;
- 服的解释 服 ú 衣裳:服装。制服。 穿衣裳:服丧。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药)。 作,担任:服务。服刑。服兵役。 顺从: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辩(旧指认罪书)。服膺(牢记在胸中,衷心信服)。
专业解析
“贡服”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两个语素“贡”和“服”的本义及引申义来理解,主要指向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臣属关系。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语言学著作的详细解释:
-
核心含义:进献方物以示臣服
- 贡: 本义指古代臣民或属国向君主进献物品(多为地方特产或珍宝)。《说文解字》释“贡”为“献功也”。《尚书·禹贡》即记载了各地向中央王朝进贡的制度。引申为进献、奉献的行为。
- 服: 本义有从事、担任、衣服、服从等多重含义。在“贡服”一词中,“服”取其“服从、归顺、臣服”之义。《尔雅·释诂上》:“服,事也。”郭璞注:“谓事奉也。”《礼记·祭义》:“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此服事之常也。”郑玄注:“服事,以服勤事也。”
- 合义: “贡服”指诸侯、藩属或边远地区向中央王朝(天子或皇帝)进献贡品,以此表示承认其统治权威、接受其管辖、履行臣属义务的行为和状态。它强调的是通过物质贡献(贡)来体现政治上的归顺(服)。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辞源》(商务印书馆)。
-
引申含义:臣服、归顺
- 由进贡这一具体行为引申,“贡服”也常用来泛指臣服、归顺、接受统治的状态或区域。指那些承认中央王朝宗主地位、定期朝贡的地区或政权。例如:“四夷贡服”指四方少数民族或外国都来朝贡臣服。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
历史语境中的运用
- “贡服”一词常见于古代史书、政论文章和文学作品中,描述王朝强盛、疆域辽阔、万国来朝的景象,是“天下秩序”和“华夷观念”的重要体现。它反映了古代中国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和统治模式。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相关词条释义背景。
“贡服”的核心含义是指通过进献贡品来表示对中央王朝的臣服和归顺。它既指代进贡这一具体行为,也引申指代臣服的状态或臣服的区域。这个词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朝贡体系的核心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贡服”是古代汉语中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为向朝廷进献服饰类贡品,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
基本定义
指地方(如诸侯国或特定机构)向中央朝廷定期贡献服饰类物品。这一制度源于汉代齐国的“三服官”职责,即按季节制作不同服饰进贡。
-
历史背景
根据《汉书·元帝纪》记载,齐国设有专职机构“三服官”,分别负责:
- 春服:进献冠帻(头饰)
- 冬服:使用纨素(细密白绢)制作
- 夏服:采用轻绡(轻薄丝织品)缝制。
二、延伸内涵
该词反映了汉代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贡赋制度,通过服饰这一生活必需品强化地方对中央的隶属关系。宋代宋庠在《蚕说》中曾提及该制度的变化,说明其影响延续至后世。
三、字义分解
- 贡:本义为进献,引申为臣属义务性贡献。
- 服:此处特指服饰,亦可指履行职分。
提示:若需了解更详细的汉代官制或服饰工艺,可查阅《汉书》相关注释及汉代经济史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暗弱败事奔波厂屋赤力力酬犒初考啜泣倒褪邸第顶部端慎服乘高屋高砧巩峻黑牢红愁绿惨纮纲后年崋山俭节绞缬讦谈敬明蠲宥亢厉刊书口罩狂走懒架捞捕牢祭儽儽乐只辽川俪偕罗纹石满中美授猛可里明摆着目睫拗却牛胾诮笑确诊曲里拐弯趣识三舍素着停头同德通字推兵亡不旋跬侠床下大夫显佑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