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告牒的意思、告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告牒的解释

(1).告发的文书。《新唐书·王鉷传》:“﹝ 天宝 ﹞十一载四月, 縡 与 銲 谋引右龙武军万骑烧都门、诛执政作难。先二日事觉,帝召 鉷 付告牒。”《新唐书·宋申锡传》:“ 大和 五年,遣军候 豆卢著 诬告 申锡 与 漳王 谋反…… 僧孺 等见上出 著 告牒,皆骇愕不知所对。”

(2).即告身。《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丙辰,帝至 洛阳 ,人居宫中; 汴州 百官奉表来迎,詔諭以受 契丹 补署者皆勿自疑,聚其告牒而焚之。”《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三年》:“﹝ 傅尧俞 ﹞辞新除侍御史知杂事告牒不受。”参见“ 告身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告牒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其含义可从字义分解与文献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1. 字义分解

    “告”在古汉语中多指“陈述、上报”,如《说文解字》释为“告,语也”,常见于官方文书(《汉语大词典》)。

    “牒”原指简札,后引申为官方文书或凭证,如《汉书·高帝纪》载“牒书旁行”,指登记户籍的简册(《古代汉语词典》)。

    组合后,“告牒”可理解为“陈述或上报的官方文书”,多用于古代行政或司法场景。

  2. 历史文献用例

    唐代《唐六典》中“凡授官者,皆给告牒”,指官员任命时颁发的凭证类文书(《辞海》)。

    宋代《宋刑统》提及“告牒需加盖官印”,强调其法律效力(《中国历史大辞典》)。

  3. 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告牒”已罕用,但在研究古代制度时仍具学术价值,如《中国文书史》将其归类为“官府下行公文”(《汉语大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告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一、基本解释

  1. 告发的文书
    指用于举报或揭发他人罪行的正式文件。例如《新唐书·王鉷传》记载,唐玄宗时期有人密谋叛乱,事发后皇帝将相关“告牒”交给官员处理。这类文书在唐代多用于重大案件的上报。

  2. 告身(官员任命凭证)
    即古代官员的委任状,记录官职、品级等信息。《资治通鉴》提到后汉高祖曾下令焚烧契丹任命的官员告牒,以消除政治隐患。


二、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三、文献例证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原始文献,或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权威释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穷百弓饱食暖衣车逆蠢人刺打麤弊脆绷单毙倒腾道义方帅泛祭風顔分宅告文鼓风贾害横匾衡峤讳莫高深户扃家庭筋膜九冥峻极濬潭六蝨冒绷冥数蔫菸庞眉漰濞青牋囷府散流色智山蔬声辩省己士家时苗留犊诗勋水怒谈剑汀洲托书瓦盆五鸠瞎火綫呢险纵小家消散小雨瑕衅遐绪谐怪翕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