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牒的意思、告牒的详细解释
告牒的解释
(1).告发的文书。《新唐书·王鉷传》:“﹝ 天宝 ﹞十一载四月, 縡 与 銲 谋引右龙武军万骑烧都门、诛执政作难。先二日事觉,帝召 鉷 付告牒。”《新唐书·宋申锡传》:“ 大和 五年,遣军候 豆卢著 诬告 申锡 与 漳王 谋反…… 僧孺 等见上出 著 告牒,皆骇愕不知所对。”
(2).即告身。《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丙辰,帝至 洛阳 ,人居宫中; 汴州 百官奉表来迎,詔諭以受 契丹 补署者皆勿自疑,聚其告牒而焚之。”《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三年》:“﹝ 傅尧俞 ﹞辞新除侍御史知杂事告牒不受。”参见“ 告身 ”。
词语分解
- 告的解释 告 à 说给别人,通知:告谕。告知。告诫。告诉。报告。劝告。奔走相告。 向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告发。告状。控告。 表明,请求:告老。告急。自告奋勇。 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出现:告成。告竭(宣布某种东
- 牒的解释 牒 é 文书,证件:通牒。度牒。尺牒。 笔画数:; 部首:片;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告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一、基本解释
-
告发的文书
指用于举报或揭发他人罪行的正式文件。例如《新唐书·王鉷传》记载,唐玄宗时期有人密谋叛乱,事发后皇帝将相关“告牒”交给官员处理。这类文书在唐代多用于重大案件的上报。
-
告身(官员任命凭证)
即古代官员的委任状,记录官职、品级等信息。《资治通鉴》提到后汉高祖曾下令焚烧契丹任命的官员告牒,以消除政治隐患。
二、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 起源: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多用于政治与司法领域。
- 功能:兼具“举报”和“任命”的双重性质,前者用于司法检举,后者涉及官职授予。
- 现代关联:类似今天的检举信或人事任命文件,但古代形式更为正式,需通过特定程序呈递。
三、文献例证
- 《新唐书·宋申锡传》提到用告牒诬告官员谋反,体现其作为司法证据的作用。
- 后汉高祖焚烧契丹签发的告牒,反映了它在政权更迭中的象征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原始文献,或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权威释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告牒(gào jué)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官方或权威机构发出的正式通知或警告。下面是关于告牒的一些详细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
- 告字的部首是口(kǒu),表示与口有关,共有7画;
- 牒字的部首是片(piàn),表示与纸张有关,共有12画。
来源:
告牒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官府或权力机构常以文字形式发出通告或指示,类似于现代社会的公告或通知,以便传达重要信息。
繁体:
告牒的繁体字为告牒。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告牒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字形可能会有变化,但基本的意义和用法是相似的。
例句:
1. 政府已经向居民发送了一份告牒,告知他们必须按时缴纳房屋税。
2. 驾驶员违反交通规则,收到了一封警察局发出的告牒。
组词:
- 告知(gào zhī):告知别人信息或消息。
- 告诫(gào jiè):以严正的口吻警告或劝告他人。
- 告急(gào jí):向人或机构发出紧急通知,请求帮助。
近义词:
通知、警示、警告、公告
反义词:
允许、同意、准许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