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國家的一種自視正義的對外策略。謂奪取政治荒亂的國家,侵侮将亡的國家。《書·仲虺之诰》:“佑賢輔德,顯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孔 傳:“亂則取之,有亡形則侮之,言正義。”《魏書·中山瑛傳》:“取亂侮亡,有國之常道;陳師鞠旅,因機而緻發。”《中國近代思想史參考資料簡編·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凡欲亡人國者,質直坦白宣言於衆曰‘兼弱攻昧,取亂侮亡’而已,非有所赧而求有以借口也。”
“取亂侮亡”是源于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趁敵國内部混亂或衰亡之際發動攻伐,屬于政治謀略與軍事策略的複合概念。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尚書·仲虺之诰》:“取亂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記載商朝賢臣仲虺(huǐ)勸谏商湯應把握夏朝滅亡的時機鞏固政權。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其字詞解析可分為四部分:
這一策略在春秋戰國時期被廣泛應用,如《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晉楚争霸時“兼弱攻昧,取亂侮亡”的軍事原則,體現古代“因勢利導”的戰略思維。清代學者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評述該策略“非仁者之道,乃霸術之要”,揭示其兼具實用性與倫理争議的雙重特質。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取亂侮亡”屬于并列結構的動詞短語,四字平仄相間(仄仄仄平),符合先秦成語的韻律特征。現代研究中,曆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曆史》中指出該成語反映了古代中國“動态平衡”的地緣政治觀,強調權力更疊時機的把握。
“取亂侮亡”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該成語指古代國家以“正義”為名實施的對外策略,具體包含兩種行為:
最早見于《尚書·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亂侮亡。”,原意是商湯在推翻夏朝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後成為古代征伐行為的理論依據。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常以此為由發動戰争。如《魏書》記載:“取亂侮亡,有國之常道”,說明該策略被視作治國常規。
雖然當代已無直接應用,但其反映的“弱肉強食”政治規則仍具有曆史研究價值。需要注意的是,成語本身帶有明顯的時代局限性,不宜直接用于現代國際關系描述。
提示:目前未發現權威古籍中的具體造句案例,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作為曆史概念讨論。
白藤拜職避眚不近道理成冠侈樂赤縧辍駕從女稻藳道官倒裝句釣叟方亭侯風鑒分契覆盎門诰軸鲠直箇中人官占鼓冶賀賴紅火華北黃天歡慶簡讨集録凈盡靖谮庸回津童臘糟鐮采料料窕窕摹捉南越鳥黔首清跸秦青麴院人經仁柔上源紳耆誓旅手無寸鐵書後説媒夙敵檀慧饕口饞舌啼謼通古偷奸取巧無垢無謝賢卿小棹析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