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漕司的意思、漕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漕司的解釋

亦稱“ 漕運司 ”。管理催征稅賦、出納錢糧、辦理上供以及漕運等事的官署或官員。 北宋 稱轉運司, 南宋 稱漕司, 元 代稱漕運司。 宋 陳亮 《上孝宗皇帝第一書》:“財歸於漕司,而兵各歸於郡。”《宋史·選舉志二》:“ 淳祐 元年, 淮 南諸州郡歲有兵禍,士子不得以時赴鄉試,且漕司分差試官,路梗不可徑達。” 元 危素 《元海運志》:“﹝ 至元 ﹞二十五年,内外分置漕運司二。”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帥漕憲倉》:“帥、憲、倉一人而已,漕則一路或有兩三人,曰轉運使,曰轉運副使,曰轉運判官,皆漕司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漕司是中國古代職官名稱,特指宋代主管漕運事務的核心機構——轉運使司的别稱,其職能與曆史演變如下:

一、基本釋義與核心職能

漕司即“轉運使司”,為宋代路級行政機構。其核心職責包括:

  1. 漕糧督運:統籌征收、押運地方稅糧(主要為米、絹等實物稅)至京師或指定糧倉,保障中央物資供應。
  2. 財政監察:掌管地方財賦收支,稽查州縣賦稅征收情況,具有財政審計權。
  3. 官吏監督:兼有舉薦、彈劾地方官員的職權,參與地方行政管理。

二、曆史沿革與職官體系

三、相關制度與影響

漕司與提刑司(憲司)、安撫司(帥司)、提舉常平司(倉司)并稱宋代路級“監司”,共同構成中央對地方的分權制衡體系。其漕運職能直接維系國家經濟命脈,如《文獻通考》稱:“漕運之利,國用所仰。”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2. 《中國曆史大辭典·宋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
  3. 《宋史·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文獻通考》,中華書局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漕司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財政與漕運管理機構,其含義及演變如下:

一、基本定義

漕司是宋元時期管理地方財政、稅收及漕運的核心機構,又稱"漕運司"。主要職責包括:

二、曆史沿革

  1. 北宋:初稱轉運司,趙匡胤于全國設十三道轉運使總攬財賦,後趙匡義分全國為十五路,權力擴展至邊防、刑訟等領域。
  2. 南宋:正式改稱漕司,成為地方財政核心機構。
  3. 元代:更名為漕運司,強化漕糧運輸職能。

三、職能擴展

在宋代特殊背景下,漕司的權限遠超財政範疇:

四、曆史意義

漕司制度标志着中國古代中央集權財政體系的完善,宋徽宗時期全國增至二十四路漕司,其漕運網絡支撐了京城百萬人口的糧食供應,成為維系王朝運轉的經濟命脈。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部權威古籍及曆史研究資料,完整考證可查閱《宋史·職官志》及宋代財政制度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半三不四場面人茶神吃幹飯敕書蔥白村道澹注逗人杜十娘法頭例首飛牡非種幹逼高管高嚴晷緯劃地為牢話論建馬醮供計牒金钗細合浄屋掘強沮亂侃然空譽快壻狂誖楞小子遼鶴聆聽馬骨馬嚼子名目繁多南柯記凝乳濆濞起棟清襟啟祚全性曲迂三人一龍砂汞社稷生民生死未蔔勢威失物衰征說頭兒送餞歲駕坦承坦衷通鼓托交外間遐方絶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