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司的意思、漕司的詳細解釋
漕司的解釋
亦稱“ 漕運司 ”。管理催征稅賦、出納錢糧、辦理上供以及漕運等事的官署或官員。 北宋 稱轉運司, 南宋 稱漕司, 元 代稱漕運司。 宋 陳亮 《上孝宗皇帝第一書》:“財歸於漕司,而兵各歸於郡。”《宋史·選舉志二》:“ 淳祐 元年, 淮 南諸州郡歲有兵禍,士子不得以時赴鄉試,且漕司分差試官,路梗不可徑達。” 元 危素 《元海運志》:“﹝ 至元 ﹞二十五年,内外分置漕運司二。”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帥漕憲倉》:“帥、憲、倉一人而已,漕則一路或有兩三人,曰轉運使,曰轉運副使,曰轉運判官,皆漕司也。”
詞語分解
- 漕的解釋 漕 á 利用水道轉運糧食:漕運(舊時指國家從水道運輸糧食,供應京城或接濟軍需)。漕糧。漕河。漕渠。漕船。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司的解釋 司 ī 主管,操作:司法。司機。司令。司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儀器,為現在指南針的始祖)。司空(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長官;b.複姓)。司徒(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長官,後為
網絡擴展解釋
漕司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財政與漕運管理機構,其含義及演變如下:
一、基本定義
漕司是宋元時期管理地方財政、稅收及漕運的核心機構,又稱"漕運司"。主要職責包括:
- 催征地方稅賦
- 管理錢糧收支
- 辦理中央物資供應
- 統籌漕運事務
二、曆史沿革
- 北宋:初稱轉運司,趙匡胤于全國設十三道轉運使總攬財賦,後趙匡義分全國為十五路,權力擴展至邊防、刑訟等領域。
- 南宋:正式改稱漕司,成為地方財政核心機構。
- 元代:更名為漕運司,強化漕糧運輸職能。
三、職能擴展
在宋代特殊背景下,漕司的權限遠超財政範疇:
- 兼管地方司法案件審理
- 監督地方官吏廉潔
- 參與邊境防禦事務
- 統籌軍需物資調配
(如《宋史》記載"財歸漕司,兵各歸郡"的軍政分離體系)
四、曆史意義
漕司制度标志着中國古代中央集權財政體系的完善,宋徽宗時期全國增至二十四路漕司,其漕運網絡支撐了京城百萬人口的糧食供應,成為維系王朝運轉的經濟命脈。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部權威古籍及曆史研究資料,完整考證可查閱《宋史·職官志》及宋代財政制度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漕司(cáo sī)一詞的意思是指負責管理和監督運河及其流域内水運業務的官員。下面分别對漕司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簡要描述。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漕:水邊的運河,由“水”字頭和“舟”字身組成。
- 司:官府中管理事務的官員,由“口”字在左側和“司”字在右側組成。
來源:
漕司一詞起源于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運河起初主要用于軍事和經濟貿易運輸。(這裡需要補充具體來源,文獻來源缺失)
繁體:
繁體字 “漕司” 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字典的記錄,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該詞以“水”和“舟”組合形成“漕”,然後與“口”和“司”組合在一起形成“司”。(可適當補充發展曆史和變化)
例句:
- 這位漕司負責管理整個運河的運輸工作。
- 漕司是保證河道暢通和貨物安全運輸的重要官員。
組詞:
與漕司相關的詞語有:漕運、漕糧、漕渠、司庫、司令等。
近義詞:
與漕司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運河官員、漕運監督等。
反義詞:
與漕司意思相反的詞語可能沒有一個明确的詞語,但可以使用運河非管理職位的詞語,例如船工、碼頭工人等。
以上是關于“漕司”這個詞的一些簡要解釋和示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