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代陪乘之官。出軍或田獵時,坐君主之右,執武器,擔任保衛工作。《左傳·桓公八年》:“ 鬭丹 獲其戎車與其戎右少師。”《周禮·夏官·戎右》:“戎右掌戎車之兵革使。” 鄭玄 注:“右者,驂乘,此充戎路之右。” 賈公彥 疏:“戎右者,與君同車,在車之右,執戈盾,備制非常,并充兵中使役。” 唐 司空圖 《故鹽州防禦使王縱追述碑》:“欲紹家聲,遂參戎右。” 明 尹耕 《春懷》詩:“書生無計當戎右,一劍真思報主知。”
“戎右”是古代官職名稱,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戎右”是周代設置的陪乘官職,主要職責是在君主出征或田獵時,居于車駕右側,執掌武器負責保衛工作。該詞由“戎”(指軍事、兵器)和“右”(方位詞,古代以右為尊)組合而成,凸顯其軍事護衛屬性。
二、具體職責與特點
三、文獻佐證 該職最早見于《左傳·桓公八年》,記載楚将鬭丹俘獲“戎車與戎右少師”;《周禮》進一步明确其職責,鄭玄注疏解釋其“執戈盾,備制非常”。
四、現代釋義擴展 部分辭書(如查字典)補充其可代指“軍隊右翼”或軍事力量,但此用法多見于文學引申,非曆史職官本義。
戎右是一個成語,意指從軍參戰。戎指的是軍隊,右指的是一種符號,代表頭盔。
戎右的拆分部首為口和左,其中左是右的古代寫法。根據《康熙字典》,戎右的總筆畫數為9畫。
戎右一詞最初出現在《漢書·征和傳》中,原文為“勤王之兵将詣戎右”。此引文中的戎右即指前往戎地、參加戰鬥的士兵。
戎右的繁體字為「戎右」。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戎右曾經以「戎右」的形式書寫,而左字則寫作「佐」。
1. 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戎右,為了保衛家園。
2. 當戰争爆發時,他毅然決然地加入了戎右的行列。
戎勇、佐右、戎行、戎馬
從軍、參戰、征戰
休戰、和平、退役、返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