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喪服。粗麻布制的頭巾。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佚文:“ 陸雲 好笑,嘗著縗幘上船,因水中自見其影,便大笑不能已,幾落水中。”
“缞帻”是一個由“缞”和“帻”組成的古代漢語詞彙,需拆解分析:
1. 缞(cuī)
指古代喪服中的粗麻布衣,屬“五服”制度中的一種。根據《儀禮》記載,喪服按親疏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其中“斬衰”是最重的喪服,用極粗的生麻布制成,不縫邊,服期三年,用于子女為父、妻為夫等場合。
2. 帻(zé)
古代男子包裹頭發的頭巾,最初為平民所用,後逐漸被上層階級采用。帻的形制多樣,如平頂的“平上帻”、前高後低的“介帻”等,材質從布帛到麻葛不等。
組合含義
“缞帻”可能指喪禮中與缞服配套使用的麻制頭巾,屬喪服系統的一部分。古代喪禮對服飾有嚴格規定,頭部裝束需與衣服材質、顔色一緻,以示哀悼等級。例如,《禮記》中提到“喪冠不緌”,即喪冠不用纓帶,體現莊重。
注意
該詞屬生僻詞彙,未見于常見古籍或現代詞典,推測為特定文獻或語境中的組合用法。若需更精準解釋,建議提供上下文或查閱《儀禮》《禮記》等禮制典籍。
缞帻是一個漢字詞,意為“系在頭發上的絲帶”。通常用來形容古代婦女的服飾。
缞帻的拆分部首是“缶”和“巾”,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為5和3。
缞帻源自《詩經·小雅·缞》中的一句詩:“缞絺裳裳,民之初生。”其中“缞帻”一詞形象描繪了初生民族的服飾。
缞帻的繁體字為「纆纙」。
在古代,缞帻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常見的寫法為「絺冧」或「絺纘」。
1. 她修長的發辮上系着一條彩色的缞帻。
2. 婦女們在婚禮上都戴着華麗的缞帻,顯得莊重而美麗。
缞帻沒有常見的組詞用法,一般作為單獨的詞語使用。
發飾、發帶、發繩
光頭、秃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