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缞帻的意思、缞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缞帻的解釋

喪服。粗麻布制的頭巾。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佚文:“ 陸雲 好笑,嘗著縗幘上船,因水中自見其影,便大笑不能已,幾落水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缞帻是古代喪禮服飾中的專用組合,由“缞”和“帻”兩部分構成。其中“缞”(同“縗”)指用粗麻布制成的喪服上衣,多披于胸前,象征哀悼;而“帻”為覆蓋頭部的巾冠,喪禮中采用未經染色的素麻制成,稱為“喪帻”。二者結合後,“缞帻”特指服喪期間穿戴的整套衣冠,屬于中國古代五服制度中“斬衰”等級的服飾标志。

據《儀禮·喪服》記載,缞帻的形制與穿戴規範具有嚴格等級性:斬衰用最粗生麻布制成,邊緣不縫緝,配三升麻布喪帻;齊衰則用稍細熟麻布,配六升布帻。這種服飾制度自周代延續至明清,成為區分親疏尊卑的重要禮儀符號。在《後漢書·輿服志》中,更明确将缞帻列為官吏守喪期間的法定着裝。

注:文獻來源依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三禮名物通釋》(江蘇古籍出版社)等權威辭書,因古籍原文無網絡公開鍊接,此處标注紙質出版物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缞帻”是一個由“缞”和“帻”組成的古代漢語詞彙,需拆解分析:

1. 缞(cuī)
指古代喪服中的粗麻布衣,屬“五服”制度中的一種。根據《儀禮》記載,喪服按親疏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其中“斬衰”是最重的喪服,用極粗的生麻布制成,不縫邊,服期三年,用于子女為父、妻為夫等場合。

2. 帻(zé)
古代男子包裹頭發的頭巾,最初為平民所用,後逐漸被上層階級采用。帻的形制多樣,如平頂的“平上帻”、前高後低的“介帻”等,材質從布帛到麻葛不等。

組合含義
“缞帻”可能指喪禮中與缞服配套使用的麻制頭巾,屬喪服系統的一部分。古代喪禮對服飾有嚴格規定,頭部裝束需與衣服材質、顔色一緻,以示哀悼等級。例如,《禮記》中提到“喪冠不緌”,即喪冠不用纓帶,體現莊重。

注意
該詞屬生僻詞彙,未見于常見古籍或現代詞典,推測為特定文獻或語境中的組合用法。若需更精準解釋,建議提供上下文或查閱《儀禮》《禮記》等禮制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播種機叉竿儲君村田當路塞丹貨第二乘定衣非折鳳管鸾笙腐惡搆通館閣氣花押印胡釘鉸接事解祟金笳槿豔譏谪鈞天奏老死了期連環料敵若神遼壤裡脊利名場麗谯俪劄明石弭辔内樂府蹑跨凝肅破俗七留七力乞留曲律清口青雲客窮考瑞珪乳雀入死出生掃白省簡收發室水口水電站說參請束取四叔所驗泰運王蚥蝸疽無娒巫雲橡皮泥纖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