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鋸牙的意思、鋸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鋸牙的解釋

(1).像鋸齒一般的銳牙。《逸周書·王會》:“茲白者,若白馬,鋸牙,食虎豹。”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鋸牙之獸,雖低伏而見憚;揮斧之蟲,雖銓形而不威。” 宋 孫武仲 《祠二廟之明日未得順風呈同行》詩:“朱幡擁前後,鋸牙虎視森兩廂。” 清 曾國藩 《何君殉難碑記》:“鋸牙鉤爪,殪我閎儒。”

(2).古代治水工程器具名。 宋 蘇轍 《論所言不行劄子》:“雖罷四河之名,仍存減水之資,鋸牙、馬頭率皆如故。”《宋史·河渠志一》:“凡埽下非積數壘,亦不能過其汛湍,又有馬頭、鋸牙、木岸者,以蹙水勢護隄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鋸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像鋸齒一樣尖銳、鋒利的牙齒。以下是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進行的詳細解釋,并附有權威來源參考:

  1. 基本詞義:

    • 形狀特征: “鋸牙”最直接的含義是指牙齒的形狀如同鋸子的鋸齒,具有尖銳、突出的特點。這種牙齒結構常見于猛獸(如虎、豹、鲨魚)或某些爬行動物,用于撕裂、切割獵物或食物。它形象地描繪了牙齒邊緣參差不齊、銳利的狀态。
    • 出處參考: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第7卷,第1491頁對“鋸牙”的解釋為:“鋸齒狀的牙。形容猛獸之牙鋒利。”
  2. 引申義與象征意義:

    • 兇猛殘暴的象征: 由于“鋸牙”常與食肉猛獸相關聯,因此在文學和修辭中,它常被用來象征或形容極其兇猛、殘暴、具有強大破壞力的人或事物。這種用法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
    • 出處參考: 漢代典籍《淮南子·本經訓》中就有“鋸牙”用于形容兇獸的記載:“逮至堯之時……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 高誘注:“鑿齒,獸名,齒長三尺,其狀如鑿。” 雖然此處用“鑿齒”,但“鋸牙”在類似語境中常被用作同義或近義表達,象征兇殘。(可參考《淮南子》通行本及注釋)
    • 出處參考: 《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笃》載:“連年虐戾,百姓苦之……猛獸逸出,鋸牙食人。” 這裡“鋸牙”直接形容猛獸的兇殘。(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3. 用法示例:

    • 形容猛獸:如“林中猛虎,鋸牙鈎爪,令人望而生畏。”
    • 形容兇器或兵器:有時也可引申形容某些兵器邊緣的鋸齒狀設計(雖然更常用“鋸齒”),但核心仍是強調其鋒利和殺傷力。
    • 比喻兇惡之人:如古籍中常以“鋸牙鈎爪”或“鋸牙之徒”比喻殘暴的統治者或惡人。

“鋸牙”一詞,從字面看是指形狀如鋸齒般尖銳鋒利的牙齒,主要用于描述猛獸的特征。在文化内涵上,它超越了單純的形态描述,成為兇猛、殘暴、破壞力的象征,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兇獸或暴虐者的形容。其核心在于突出“鋒利”和“兇殘”的特質。

網絡擴展解釋

“鋸牙”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成語比喻義(言辭犀利)

  1. 基本含義
    比喻人言辭尖銳、善于辯論,能有效擊破對方的觀點。該用法源自《孟子》的典故,形容孟子在辯論中如鋸子般鋒利,分割對方邏輯。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辯才出衆的群體,如律師、政治家或辯論賽選手。

二、字面含義(實際物體)

  1. 銳利的牙齒
    指像鋸齒般鋒利的牙齒,常見于古籍描述。例如《逸周書》提到“茲白者,若白馬,鋸牙,食虎豹”,形容猛獸的尖牙。

  2. 古代治水工具
    宋代文獻記載“鋸牙”為水利工程中的一種設施,用于調節水勢、加固堤壩。如《宋史·河渠志》提到其與“馬頭”“木岸”配合使用。

三、醫學延伸義(牙齒形态)

現代醫學中,“鋸齒牙”指牙齒邊緣不平整的現象,常見于兒童換牙期,成人則可能與磨損或咬合異常有關。


提示:若需具體古籍原文或醫學案例,可參考上述标注的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别嫌猜妬钗荊裙布沖高初次出言無狀此事單音詞電力系統調令兜肚褲惡語傷人發報機繙讨偾興感紉供菜共和制怪秘荒色回源夾漈先生奬砺見慣不驚轞轞酒子寄學狂闇樂而忘返鸾翔蠻族美備廟谟潘水诮譏切念清景傾意騎氣齊一阙廷軀殼散段審計市脔十谒朱門九不開石于菟數策水瑞淑穆樹栽子松槚酸擠擠跳遠通理同心如意推授未竟罅漏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