櫜甲束兵的意思、櫜甲束兵的詳細解釋
櫜甲束兵的解釋
謂脫去铠甲,收起兵器。《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秦 師輕而無禮” 唐 孔穎達 疏:“《呂氏春秋》説此事雲:‘師行過 周 , 王孫滿 曰:過天子之城,宜櫜甲束兵,左右皆下。’”今本《呂氏春秋·悔過》作“橐甲束兵”。
詞語分解
- 櫜甲的解釋 謂衣内披甲。《左傳·昭公元年》:“ 子晳 怒,既而櫜甲以見 子南 。欲殺之而取其妻。” 楊伯峻 注:“《周禮·考工記·函人》疏:‘以衣衷著甲謂之櫜。’則此櫜甲即 襄 二十年《傳》之衷甲,非藏甲于櫜中。
- 束兵的解釋 收起兵器。《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秦 師輕而無禮必敗” 晉 杜預 注:“謂過天子門,不卷甲束兵,超乘示勇。”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楔子:“将軍若要做女婿呵,可按甲束兵,退一射之地。”
網絡擴展解釋
“櫜甲束兵”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的解釋較為統一,但需注意發音和出處的準确性。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基本解釋
-
字面含義
指脫下铠甲(櫜甲)、收起兵器(束兵),形容停止戰鬥或解除武裝的狀态。
-
引申意義
多用于描述休戰、結束軍事行動的場景,強調從戰備狀态轉為和平狀态。
發音與出處
- 标準發音:gāo jiǎ shù bīng(注意:标注的“chǐ”為錯誤讀音)。
- 最早出處:
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唐代孔穎達的注解引用《呂氏春秋·悔過》中的記載:“過天子之城,宜櫜甲束兵,左右皆下。”。
用法與結構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或定語。
- 近義詞:櫜弓卧鼓、櫜弓戢戈(均表示停戰)。
- 反義詞:嚴陣以待、秣馬厲兵(表示備戰)。
權威性辨析
- 提到該成語與《孟子·告子下》相關,并解釋為“統一指揮的軍隊”,此說法與其他高權威來源(如漢典、左傳注解)沖突,可能為誤引。
- 建議以《左傳》《呂氏春秋》及唐代注疏為可靠出處,釋義以“解除武裝、休戰”為準。
應用示例
戰國時期,諸侯會盟後常“櫜甲束兵”,以示暫息幹戈。
(注:此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強調從戰争轉為和平的過渡。)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左傳》相關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櫜甲束兵是一個有趣的詞彙,它的意思是指攜帶草木之葉所制成的铠甲的士兵。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櫜、甲、束、兵四個部分。
櫜的部首是木,它具有兩個筆畫。甲的部首是石,它有五個筆畫。束的部首是糸,它有六個筆畫。兵的部首是人,它隻有兩個筆畫。
櫜甲束兵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字和文化。在古代,士兵使用木制的铠甲,上面綁着樹葉,以融入自然環境中。這樣的裝備使得士兵在戰場上更具隱蔽性和僞裝能力。
櫜甲束兵在繁體中文中的書寫方式為「櫜甲束兵」。這是一種比較傳統的字體形式,依然被一些地區和文化所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以櫜甲束兵為例,古時候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是,它的基本形狀和結構仍然保持一緻。
例句:
1. 傳說中,櫜甲束兵在森林中出色地隱藏自己。
2. 在古代戰争中,攜帶櫜甲束兵的士兵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勝利。
組詞:
1. 櫜刀:指配合櫜甲束兵使用的一種特殊刀具。
2. 甲冑:古代士兵戰鬥時穿戴的铠甲。
3. 束縛:限制或約束某人的行動自由。
近義詞:
1. 葉甲兵:指攜帶草木之葉铠甲的士兵。
2. 果樹戰士:指以果樹葉制成的铠甲戰士。
反義詞:
1. 玄甲勇士:指穿戴黑色铠甲的勇敢戰士,與櫜甲束兵相對。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如需更多信息,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