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牛的意思、鞭牛的詳細解釋
鞭牛的解釋
舊俗立春日造土牛以勸農耕,州縣及農民鞭打土牛,象征春耕開始,以示豐兆,謂之“鞭牛”。 唐 元稹 《生春》詩之七:“鞭牛縣門外,争土蓋蠶叢。” 宋 吳自牧 《夢粱錄·立春》:“前一日, 臨安府 造進大春牛,設之 福寧殿 庭。及駕臨幸,内宮皆用五色絲彩杖鞭牛。” 清 顧祿 《清嘉錄·正月·打春》:“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謂之打春。農民競以麻麥米豆抛打春牛,裡胥以春毬相餽貽,預兆豐稔。”參見“ 鞭春 ”。
詞語分解
- 鞭的解釋 鞭 ā 驅使牲畜的用具,柔軟像繩子:鞭杆。鞭長莫及。 用鞭子抽打:鞭打。鞭撲。鞭責。鞭策。 形狀細長類似鞭子的東西:教鞭。 一種古代兵器,鐵制有節,無鋒刃:鋼鞭。竹節鞭。 編連成串的爆竹:鞭炮。小鞭。
- 牛的解釋 牛 ú 哺乳動物,趾端有蹄,頭上長一對角,是反刍類動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車,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牛刀小試(喻有很大的本領,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牛黃。牛角。 星名,二十八宿之:牛鬥(指
網絡擴展解釋
“鞭牛”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文化和語言演變來理解:
一、傳統民俗儀式(主要含義)
定義:中國古代立春時鞭打土制春牛的習俗,象征春耕開始、祈求豐收。
曆史與儀式
- 起源:可追溯至周朝“鞭春之禮”,最初用泥或紙制作假牛替代真牛。
- 流程:立春前一日,官府制作土牛(稱“春牛”),次日以彩杖鞭打,農民争搶碎土,寓意催耕納吉。
- 别名:又稱“鞭春”“打春”,明清時期發展為全民參與的節慶活動。
象征意義
- 農業社會通過儀式強化節氣觀念,提醒農時。
- 碎土被視作吉祥物,民間認為可保田地肥沃。
- 唐代元稹《生春詩》記載:“鞭牛縣門外,争土蓋蠶叢”,反映其普及性。
二、引申比喻(次要含義)
現代用法:少數語境中比喻強迫他人行事,源自農民鞭打牛勞作的場景。需注意此用法較罕見,多見于特定方言或文學表達。
該詞核心指涉古代農耕文化中的迎春儀式,現代引申義使用頻率較低。若需研究相關詩詞(如元稹、吳自牧作品),可參考《夢粱錄》《清嘉錄》等古籍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鞭牛,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用鞭子驅趕或鞭打牛。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鞭(約128)和牛(約94),其中“鞭”字通常用于表示用鞭子驅趕或鞭打,而“牛”字則表示具體的動物。根據漢字的起源,鞭牛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繁體字中,鞭牛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在古代漢字寫法方面,鞭牛可能采用了不同的組合方式,但具體的寫法可能因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鞭牛的例句:
1. 農民用鞭牛努力耕種田地。
2. 這個村莊的牛群需要經常鞭牛才能保持秩序。
3. 在古代,鞭牛被廣泛用于耕作和運輸。
鞭牛這個詞并沒有特定的組詞形式,因為它是一個獨立的詞彙。然而,可以使用相關的詞語來描述或擴展其含義,例如:“驅趕”、“駕馭”等。
跟鞭牛相近或類似的詞語可能包括:“驅趕”、“抽打”、“鞭撻”等,因為它們都與用鞭子驅趕或鞭打動物或人有關。
與鞭牛相反的詞可能包括:“和諧”、“溫和”、“友善”等,因為它們與用鞭子驅趕或鞭打相反的含義相聯繫。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我很願意繼續幫助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