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鞭牛的意思、鞭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鞭牛的解釋

舊俗立春日造土牛以勸農耕,州縣及農民鞭打土牛,象征春耕開始,以示豐兆,謂之“鞭牛”。 唐 元稹 《生春》詩之七:“鞭牛縣門外,争土蓋蠶叢。” 宋 吳自牧 《夢粱錄·立春》:“前一日, 臨安府 造進大春牛,設之 福寧殿 庭。及駕臨幸,内宮皆用五色絲彩杖鞭牛。” 清 顧祿 《清嘉錄·正月·打春》:“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謂之打春。農民競以麻麥米豆抛打春牛,裡胥以春毬相餽貽,預兆豐稔。”參見“ 鞭春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鞭牛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闡釋:

一、本義與民俗活動

指中國古代立春時節的重要儀式——鞭打土牛(又稱“打春牛”)。該習俗源于周代,象征春耕開始,旨在喚醒冬眠的土地,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土牛多以桑木為骨架,外敷泥土制成,由地方官員或農人持彩鞭擊打,直至土牛破碎,百姓争搶碎土視為吉兆。此釋義可見于《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第12卷)對“鞭牛”的條目解釋,強調其作為農耕文明中勸課農桑的儀式性行為。

二、文獻中的文化象征

在《禮記·月令》及《後漢書·禮儀志》中均有“出土牛以送寒氣”的記載,後演變為立春鞭牛。宋代《東京夢華錄》詳細描述宮廷“鞭春”場景:“府前左右,百姓賣小春牛…宰執親王近臣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說明鞭牛儀式兼具官方典禮與民間祈福的雙重意義。這一文化符號被《辭海》(第七版)收錄為“鞭春牛”詞條,印證其曆史延續性。

三、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鞭牛”可引申為形式化的督促或象征性執行,如“政策落實不可止于鞭牛”。此用法源于儀式中“鞭打”動作與實際耕作的分離性,被《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為比喻義,形容“表面化的激勵行為”。


文化意義總結

鞭牛習俗承載着中華民族對自然的敬畏與農耕信仰,其從具象儀式到抽象詞彙的演變,反映了語言與文化實踐的深層互動。如今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部分地區複興鞭牛活動,使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活态傳承載體(參見《中國民俗志·農業卷》)。

網絡擴展解釋

“鞭牛”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文化和語言演變來理解:

一、傳統民俗儀式(主要含義)

定義:中國古代立春時鞭打土制春牛的習俗,象征春耕開始、祈求豐收。
曆史與儀式

  1. 起源:可追溯至周朝“鞭春之禮”,最初用泥或紙制作假牛替代真牛。
  2. 流程:立春前一日,官府制作土牛(稱“春牛”),次日以彩杖鞭打,農民争搶碎土,寓意催耕納吉。
  3. 别名:又稱“鞭春”“打春”,明清時期發展為全民參與的節慶活動。

象征意義

二、引申比喻(次要含義)

現代用法:少數語境中比喻強迫他人行事,源自農民鞭打牛勞作的場景。需注意此用法較罕見,多見于特定方言或文學表達。


該詞核心指涉古代農耕文化中的迎春儀式,現代引申義使用頻率較低。若需研究相關詩詞(如元稹、吳自牧作品),可參考《夢粱錄》《清嘉錄》等古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挨打白漭漭抱腰綠八言詩鬓角不得開交不禁餔饋昌昌長篇大套嘗受槎栉遲難垂胡疵慝擔當不起德門對折方麴腐剿怪癖廣孝孤禅簧口堅如盤石見示借勢金燼潏波浚決開光開緣劉易斯留用曆葉蒌翣輪迹冒榮明妝鬧鬧和和鳥卵藕灰辟草平富貧僧披蓑迫陿七祀柔嫩入氣日三尺劍埏垓沈墨視學霜蓬肅覆太平策天論銅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