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節歎賞的意思、擊節歎賞的詳細解釋
擊節歎賞的解釋
節:節拍;賞:贊賞。形容對詩文、音樂等的贊賞。
詞語分解
- 擊節的解釋 .謂出使。節,符節,使者的憑證。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八》:“古之君子,遇有為之時,不能默然而止,擊節驅馳,有事四方者,蓋為斯也。”《宋書·庾登之傳》:“ 義熙 十二年, 高祖 北伐, 登之
- 歎賞的解釋 贊歎稱賞詳細解釋贊歎稱賞。《晉書·劉元海載記》:“﹝ 劉淵 ﹞七歲遭母憂,擗踴號叫,哀感旁鄰,宗族部落鹹共歎賞。” 唐 寒山 《詩》之十五:“誰當來歎賞,樵客屢經過。”《老殘遊記》第二回:“正在歎
專業解析
"擊節歎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對某事物(尤其是文藝作品或人的才華)極為贊賞,情不自禁地用手打着拍子表示歎服和激賞。
詳細解釋:
-
本義與來源:
該成語源自古代欣賞音樂或詩文時的動作。"擊節"原指用手或器物敲打節拍,以配合音樂或吟誦的節奏。"歎賞"指贊歎、欣賞。合起來,描繪了人們在聽到美妙的音樂、詩文或看到精彩表演時,因深深陶醉和佩服,不由自主地用手打着拍子并發出由衷贊歎的情景。這個動作生動體現了贊賞者的投入與激動之情。其典故可追溯至《世說新語》等古籍中關于古人品評詩文、音樂的記載。
-
引申義與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擊節歎賞"的使用範圍已不限于音樂詩文,而是泛指對一切美好、精彩、高超的事物(如藝術作品、學術成就、技藝表演、精妙言論、傑出才能等)表示高度的、發自内心的贊歎和欽佩。它強調贊賞的程度之深,帶有情不自禁、為之動容的情感色彩。
- 例: 觀衆們為演員的精湛演技擊節歎賞。(《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例: 他的文章見解獨到,文采斐然,令人讀後不禁擊節歎賞。(《漢語大詞典》)
-
字詞解析:
- 擊節: 敲打拍子。節,指節拍、節奏。在古代,"擊節"可以是"拊掌"(拍手)、"叩案"(敲桌子)或使用專門的樂器(如拍闆)來打拍子。
- 歎賞: 贊歎欣賞。歎,指發出贊歎聲;賞,指欣賞、賞識。
-
現代應用:
該成語常用于書面語和較正式的場合,表達一種強烈而優雅的贊賞态度。它比簡單的"稱贊"、"表揚"更能傳達出贊賞者的激動心情和被贊賞對象的卓越不凡。
權威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對"擊節歎賞"的詞條釋義提供了最權威、最通用的現代漢語解釋标準。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提供了更詳盡的詞義解釋、曆史淵源和豐富的例證。
- 《世說新語》等古籍: 記載了古人"擊節"賞樂、評文的言行,是理解該成語文化背景的重要依據。(可參考權威古籍整理本或如"國學網"等專業古籍數據庫資源)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對"節"、"歎"、"賞"等字的古義有清晰解釋,有助于理解成語構成。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等現代文學作品: 現代文學大師的作品中常能見到該成語的規範、精妙運用,體現了其生命力。(可參考《魯迅全集》等權威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擊節歎賞”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 jié tàn shǎng,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打拍子的動作表達對詩文、音樂或藝術作品的贊歎與欣賞,引申為對他人言論、行為的高度贊賞。
詳細解釋:
-
詞義解析
- “擊節”:原指用手或器物按節奏打拍子,常見于古代欣賞音樂或吟誦詩文時的動作。
- “歎賞”:即贊歎、賞識。
組合後表示通過肢體語言與言辭雙重表達對優秀作品的強烈共鳴。
-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
- 王楙《野客叢書》記載,有人讀《阿房宮賦》中描寫歌舞的句子時“擊節歎賞”,認為其文字宏大精妙。
- 呂本中《東萊呂紫微師友雜志》提到,胡安國聽到“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言論後“擊節歎賞”,體現對哲理的認同。
-
用法與搭配
- 語法:動賓式結構,通常作謂語,如:“衆人聽他吟詩,無不擊節歎賞。”
- 適用對象:多用于形容對文學、音樂、藝術等創作的高度評價,也可擴展至對言論、行為的贊賞。
- 近義詞:擊節稱賞、歎為觀止、贊不絕口。
-
例句
- 他的古琴演奏技藝精湛,一曲終了,滿座賓客皆擊節歎賞。
- 這篇散文對四季的描寫細膩入微,令讀者擊節歎賞。
注意:
該成語含褒義,強調通過動作與情感共同表達贊賞,比單純的語言贊美更具感染力。其使用場景偏向正式或文學化語境,日常口語中使用較少。
别人正在浏覽...
保民辟引重光累洽沖境慈宮村夫俗子大甸蹈履刁拐谛勘頓次鳳雞剛慠更定鈎飾關山飛渡海罵虹橋闆讧侮鴻運驩肰滑突胡騎呼叫卡富埃國家公園駃馬寬疎裂餅臨池學書靈蛇髻亂點鴛鴦譜毛羽沒什目疾鷗波萍迹撇卻平贓品彙潛運凄楚晴暖欽天壇全力忍笑三傑社日石套輸遺思子蔓隨身所謂素纰玩法缊巡寤歎詳肯閑偵校覈小節卸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