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刚梗 ”。刚强正直。《晋书·谢邈传》:“ 邈 性刚骾,无所屈挠,颇有理识。”《魏书·游肇传》:“尚书令 高肇 ……以 肇 名与己同,欲令改易。 肇 以 高祖 所赐,秉志不许, 高肇 甚衔之。 世宗 嘉其刚梗。”《新唐书·曹确传》:“神策中尉 西门季玄 者,亦刚骾。”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魁制府》:“其刚鯁之气时相发露,非近日模稜诸公所易及也。”
刚鲠(gāng gěng)是汉语中一个形容人物性格特质的复合词,具有鲜明的褒义色彩,主要含义如下:
指人性格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常用来形容坚守原则、敢于直言进谏的品格。其核心特质包含:
该词多见于历史文献中对忠臣品格的评价:
《后汉书·黄琼传》:
“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及居职,刚鲠有大节。”
(描述黄琼为官刚直有气节,见中华书局点校本)
《宋史·赵鼎传》:
“鼎为相,刚鲠质直,不畏强御。”
(赞其不畏权贵的刚直品格,引自中华书局《二十四史》)
(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刚直”“骨鲠”词条
文献依据:
“刚鲠”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品质,其核心含义为刚强正直、不屈不挠。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强调性格中的刚毅与正直,常用来描述不畏权贵、坚守原则之人。例如《晋书·谢邈传》提到“邈性刚骾,无所屈挠”,即指谢邈性格刚硬正直,不屈服于压力。
字形变体
根据文献记载,“刚鲠”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刚骾”“刚梗”等写法,均为同义词。例如《魏书·游肇传》中“世宗嘉其刚梗”,《新唐书·曹确传》中“刚骾”均指同一特质。
文献用例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刚鲠”已较少使用,更多见于书面语或历史类文本中,用以表达对传统道德品质的推崇。需注意其语境偏向古典,使用时需结合具体场景。
“刚鲠”是一个承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词汇,侧重描述人在道德与行为上的坚定不屈。
邦略保媒崩析本机振荡器兵粮蚕山剗夺传说篡畔大昏大牢斗人端衣芳泽沸汤风起云涌服玉耕莘瓜裂鼾声蒿然虹采猴巴崽子后脑勺子睆睆经痛锦还句押凯燕宽坐枯裂牢诚链球龙鹢緑萼梅买俵烹石飘色扑买抢劫犯谦靖阙废鹊舌人才济济人封三代沈稳守中宋健堂餐天一贴麻土宇物始诬行箱牛香缯邪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