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胡之痛的意思、龍胡之痛的詳細解釋
龍胡之痛的解釋
《漢書·郊祀志上》:“ 黃帝 采 首山 銅,鑄鼎於 荊山 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 黃帝 。 黃帝 上騎,羣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百姓卬望 黃帝 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髯號。”後因以“龍胡之痛”指喪親之痛。 清 錢謙益 《尚寶司少卿袁可立前母陸氏加贈宜人制》:“顧此襢編之錫,曾不間于烏鳥之懷;是知簪履之遺,益無解于龍胡之痛。”
詞語分解
- 龍的解釋 龍 (龍) ó 傳說中的一種長形、有鱗、有角的神異動物,能走,能飛,能遊泳,能興雲作雨:龍舟。龍燈。龍宮。龍駒(駿馬,喻才華出衆的少年)。畫龍點睛。龍蟠虎踞。 古生物學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
- 痛的解釋 痛 ò 疾病、創傷等引起的難受的感覺:頭痛。肚子痛。痛風。痛癢(a.喻疾苦,如“痛痛相關”;b.喻緊要的事,如“不關痛痛”)。 悲傷:悲痛。哀痛。痛楚。痛惜。痛不欲生。 盡情地,深切地,徹底地:痛擊。
網絡擴展解釋
“龍胡之痛”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喪失親人的悲痛,多用于書面表達,帶有典故色彩。該詞源自黃帝乘龍升天、百姓哀悼的傳說,後引申為對至親離世的哀恸。
二、成語出處
-
典故背景
據《漢書·郊祀志上》記載,黃帝在荊山鑄鼎成功後,有龍垂下胡須迎接其升天。黃帝騎龍時,部分隨從未能跟上,百姓目睹黃帝升天後,悲痛地抱着龍須和弓哭泣。
(原文節選:“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百姓卬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涘號。”)
-
引申含義
故事中百姓的哀恸場景被抽象為失去至親的象征,“龍胡”代指黃帝的龍須,暗喻無法挽回的離别之痛。
三、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通常作賓語,常見于文言或正式文體。
- 曆史用例:
清代錢謙益在《尚寶司少卿袁可立前母陸氏加贈宜人制》中寫道:“益無解于龍胡之痛”,借以表達對親人逝去的哀思。
四、補充說明
此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于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如需近義詞,可參考“喪明之痛”“蓼莪之悲”等表達喪親之痛的文言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漢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龍胡之痛》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們在某種情況下感受到的巨大痛苦或困難。下面将進行對該成語的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解釋。
拆分部首和筆畫:
《龍胡之痛》的拆分部首是龍、胡、痛。其中,龍的部首是龍(long2),胡的部首是月(yue4),痛的部首是疒(bing4)。整個成語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龍胡之痛》這個成語的來源故事始于南朝宋時期的文學作品《太平廣記》,故事中有一位宰相叫胡廣,他因為剛正不阿的立場而被群小所迫,最終導緻其家破人亡。這個故事旨在警示人們不應該因為追求正義而遭受不公和痛苦。
繁體:
《龍胡之痛》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成語《龍胡之痛》的寫法和現在并沒有太大區别。
例句:
他為了維護正義而遭受了《龍胡之痛》。
組詞:
龍飛鳳舞、龍騰虎躍、胡說八道
近義詞:
痛徹心扉、巨痛苦、切膚之痛
反義詞:
喜出望外、歡天喜地、快樂萬分
總結:
《龍胡之痛》是一個形容人們在某種情況下經曆巨大痛苦或困難的成語。它的拆分部首是龍、胡、痛,總共有11個筆畫。這個成語的來源故事告訴我們,追求正義可能會帶來不公和痛苦。該成語在繁體中寫作《龍胡之痛》,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在并沒有太大區别。在例句中可以看到如何使用該成語,而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則提供了更多相關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