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改物的意思、改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改物的解釋

改變前朝的文物制度。多指改正朔、易服色。後因以指改朝換代。《左傳·昭公九年》:“ 文 之伯也,豈能改物?” 杜預 注:“言 文公 雖霸,未能改正朔、易服色。”《國語·周語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梁書·武帝紀中》:“五精遞襲,皇王所以受命;四海樂推, 殷 周 所以改物。” 宋 陳亮 《謝安比王導論》:“此固 王猛 之所不屑就也, 晉 於是無中州之望矣,而 溫 方專制朝廷,幾於改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改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境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改變舊制,革新事物",特指政權更疊或制度變革引發的社會形态變化。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改物以創制",唐代孔穎達注疏稱"改正朔,易服色,異器物",即通過曆法、服飾、禮器等制度變更彰顯新朝氣象。

從詞素構成分析:"改"強調主動變革,《說文解字》釋為"更也";"物"在此語境中引申為典章制度,《周禮》鄭玄注稱"物猶事也",指代禮制規範。二者組合形成政治變革的專用術語,常用于史書對新舊王朝交替的記載,如《晉書·禮志》記載司馬炎代魏時"改物承天,期運有屬"。

現代漢語中,"改物"主要作為曆史詞彙使用,但在學術著作中仍被用于描述重大社會變革。需要注意的是,該詞與相近詞"改制"存在細微差異——前者側重整體性制度更替,後者偏指具體制度調整。在《中國制度史通論》中,錢穆對此有專門辨析,強調"改物"包含天命轉移的意識形态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改物”是一個曆史性較強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政治制度變遷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改物”指改變前朝的文物制度,尤其指改正朔(修訂曆法)和易服色(變更服飾顔色)。這兩種制度在古代被視為新政權确立統治合法性的重要标志,因此該詞後來引申為改朝換代的代稱。

二、詞義演變過程

  1. 制度層面
    原指具體制度改革,如《左傳·昭公九年》記載周朝雖強盛卻“未能改正朔、易服色”,反映曆法與服飾制度對國家正統性的象征意義。

  2. 政權層面
    如《國語·周語》中“更姓改物”的表述,将“改物”與政權更疊直接關聯,其中“更姓”指皇族姓氏變更,“改物”則涵蓋制度重建。

三、曆史用例

四、現代釋義

在現代漢語中,“改物”已較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解讀。其核心概念可類比為通過制度變革實現政權更替,屬于古代政治術語。

注:如需具體古籍原文或延伸研究,(漢典)、(文獻用例)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編隊邊生經笥成一家言侈博沖位沖想蕩激大繇大智如愚鬥水恩不放債防滅方山芳物風射橄榄枝共方龜焦黑半和語後媽翬散護尾九合空載蠟闆老弗大雷風臨鏡蠻夷馬蚿免禮明姿蜜燭樸馬平平靜靜拼客乾瞪眼乾點謙套氣矜罄筆難書情網棄僞從真啟征诠用曬坪上紙饍羞舌敝沈廢嬸嬸是非世類壽毫疏影司花女搪擊韋鞲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