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擊。 明 王景 《<翊運錄>序》:“西有僞 漢 ,東有僞 吳 ,長艫大艦,日夕相搪擊,天下未知所嚮。”
“搪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搪擊(拼音:táng jī,注音:ㄊㄤˊ ㄐㄧ)意為“抗擊”,指抵抗或反擊攻擊的行為。該詞由“搪”(左右結構,意為抵擋)和“擊”(獨體結構,意為打擊)組成,整體強調對抗性動作。
曆史用例
明代王景在《<翊運錄>序》中寫道:“西有僞漢,東有僞吳,長艫大艦,日夕相搪擊,天下未知所向。” 此句描述敵對勢力以大型戰船持續互相攻擊,體現“搪擊”在軍事沖突中的具體應用。
語境分析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戰争或對抗場景,強調雙方持續性的武力對抗,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屬于書面化表達。
擴展信息
部分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提到該詞存在近義詞與反義詞,但未明确列舉。如需完整詞義關系,可參考相關詞典來源。
“搪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核心含義為“抗擊”,常見于曆史文獻中的軍事描述。其結構、用例及語境均指向對抗性行為,現代使用較少。
搪擊,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搪(拆分部首:扌手,筆畫:11),擊(拆分部首:扌手,筆畫:5)。
這個詞語來源于古漢語,具有悠久的曆史。在繁體字中,搪擊的寫法為搪擊。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搪擊的寫法未曾改變,仍然是搪擊。
以下是例句:
1. 他們用堅定的信念搪擊種種困難和挑戰。
組詞:搪突、搪砌、搪塞、搪鬥。
近義詞:抵禦、抗擊、抗争、抵擋。
反義詞:屈服、投降、退縮、妥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