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ight and wrong]∶對與錯;正确和謬誤
是非問題
(2) [discord]∶口舌;糾紛
搬弄是非
(3) [appraise]∶評論;褒貶
不屑隨人是非
(1).對的和錯的;正确與錯誤。《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别同異,明是非也。” 晉 陶潛 《拟挽歌辭》之一:“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鄧6*小6*平 《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對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有利還是有害,應當成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準。”
(2).指辨别是非。《孟子·公孫丑上》:“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3).褒貶;評論。《史記·太史公自序》:“ 孔子 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 元 無名氏 《舉案齊眉》第三折:“我避不的人恥笑,人是非。” 清 沉複 《浮生六記·浪遊記快》:“餘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
(4).指是非的标準。 唐 劉禹錫 《天論中》:“是非存焉,雖在野,人理勝也。” 宋 蘇轼 《劉壯輿長官是是堂》詩:“閒燕言仁義,是非安可無!” 曹禺 等《膽劍篇》第四幕:“臣以為 洩臯 大夫太沒有是非了。”
(5).糾紛;口舌。《莊子·盜跖》:“搖脣鼓舌,擅生是非。”《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若是押發人是個學舌的,就有一場是非出來。” 老舍 《四世同堂》六五:“好家夥,再招出一場是非來,我非死在獄裡不可!”
(6).指錯事。《金6*瓶6*梅詞話》第八六回:“我為下甚麼是非,作下甚麼歹來,如何平空打發我出去。”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是非漢語 快速查詢。
“是非”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ì fēi,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信息如下:
對與錯
指事理的正确與謬誤,強調客觀判斷。例如:
口舌糾紛
引申為因議論他人或争端産生的矛盾,如“搬弄是非”“閉是非之口”。
辨别與評價
作為動詞時,表示對事物進行褒貶或評論。例如:
過錯與争議
在某些語境中指代“錯事”或“糾紛”,如“避人恥笑,人是非”。
古人強調“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體現了對“是非”的道德約束,倡導減少無謂争議,專注自我修養。
如需更全面的近義詞或典故分析,可參考、等來源。
「是非」是一個常見的詞彙,通常用來表示對事物、觀點或行為是否正确、合理的判斷和評論。它可以表示事情的真相、正确性以及對錯。
部首拆分:「是」的部首是「⺍」,是指用手指頭指示的意思;「非」的部首是「非」,表示相反的意思。
筆劃數:「是」共有9個筆劃,「非」共有8個筆劃。
來源:「是非」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禮記·大學》一書中,并且在後來的文獻中廣泛被使用。
繁體字寫法:「是非」的繁體字為「是非」。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在古代,「是非」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
例句:
1. 他能夠正确分辨是非,因此備受信賴。
2. 在倫理道德中,我們應該堅守是非原則。
1. 是非之地:指發生争議或争論的地方。
2. 是非曲直:指對事物正确與否、是與非的判斷。
3. 是非不分:形容對事物無法準确判斷,混淆是非。
近義詞:真假、善惡、公道、正誤
反義詞:正誤、對錯、真假、黑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