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改物的意思、改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改物的解释

改变前朝的文物制度。多指改正朔、易服色。后因以指改朝换代。《左传·昭公九年》:“ 文 之伯也,岂能改物?” 杜预 注:“言 文公 虽霸,未能改正朔、易服色。”《国语·周语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梁书·武帝纪中》:“五精递袭,皇王所以受命;四海乐推, 殷 周 所以改物。” 宋 陈亮 《谢安比王导论》:“此固 王猛 之所不屑就也, 晋 於是无中州之望矣,而 温 方专制朝廷,几於改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改物"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境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改变旧制,革新事物",特指政权更迭或制度变革引发的社会形态变化。该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改物以创制",唐代孔颖达注疏称"改正朔,易服色,异器物",即通过历法、服饰、礼器等制度变更彰显新朝气象。

从词素构成分析:"改"强调主动变革,《说文解字》释为"更也";"物"在此语境中引申为典章制度,《周礼》郑玄注称"物犹事也",指代礼制规范。二者组合形成政治变革的专用术语,常用于史书对新旧王朝交替的记载,如《晋书·礼志》记载司马炎代魏时"改物承天,期运有属"。

现代汉语中,"改物"主要作为历史词汇使用,但在学术著作中仍被用于描述重大社会变革。需要注意的是,该词与相近词"改制"存在细微差异——前者侧重整体性制度更替,后者偏指具体制度调整。在《中国制度史通论》中,钱穆对此有专门辨析,强调"改物"包含天命转移的意识形态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改物”是一个历史性较强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密切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改物”指改变前朝的文物制度,尤其指改正朔(修订历法)和易服色(变更服饰颜色)。这两种制度在古代被视为新政权确立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标志,因此该词后来引申为改朝换代的代称。

二、词义演变过程

  1. 制度层面
    原指具体制度改革,如《左传·昭公九年》记载周朝虽强盛却“未能改正朔、易服色”,反映历法与服饰制度对国家正统性的象征意义。

  2. 政权层面
    如《国语·周语》中“更姓改物”的表述,将“改物”与政权更迭直接关联,其中“更姓”指皇族姓氏变更,“改物”则涵盖制度重建。

三、历史用例

四、现代释义

在现代汉语中,“改物”已较少使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解读。其核心概念可类比为通过制度变革实现政权更替,属于古代政治术语。

注:如需具体古籍原文或延伸研究,(汉典)、(文献用例)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娭毑暗昧百世流芬胞裹惫竭憋噪不动产不甘落后晡夕辞对打青点补钿盒亸懒度岁督邮幡华龟蒙寒鸱汗青头白吉丁疙疸介意晶轮衿要祭主距离宼孽狂奔来索酹祭镣竈满望命理闹米汤内除葩蘤迁善改过轻丽欺软怕硬启土榷赋日晶桑儿尚席牲馈奢绮石矶施教碎义损服素虬添麻烦挺胸突肚童齿通家图瓦卢歪打正着为事侮折无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