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鏡。 唐 元稹 《三兄遺白角巾》詩:“暗梳蓬髮羞臨鏡,私戴蓮花恥見人。”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趙五娘憶夫》:“憶昔事君子,鷄鳴下君床,臨鏡理笄總,隨君問高堂。”
“臨鏡”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ín jìng,其核心含義是“對鏡”,即人靠近鏡子審視自己的形象或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作品。
詞義:
“臨鏡”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意思是“對着鏡子”。在這個詞中,“臨”表示“對着”、“面對”,“鏡”指的是“鏡子”。因此,“臨鏡”即指一個人面對鏡子。
部首和筆畫:
“臨”字的部首是“一”,總共有三畫;而“鏡”字的部首是“金”,總共有十四畫。
來源:
“臨鏡”一詞首次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用來形容吳王夫差在楚國宴會上看自己在鏡子中的形象。
繁體:
“臨鏡”的繁體字為「臨鏡」。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方式中,有許多不同的字體版本。對于“臨鏡”這個詞來說,古人的字寫得更加簡體,字體較為簡潔。
例句:
1. 她每天早上都會臨鏡梳妝,以确保自己的形象得體。
2. 在鏡子前,他臨鏡整理了一下衣領。
組詞:
組成“臨鏡”的兩個字也可以和其他字搭配使用,形成新的詞彙,如:“臨鏡照”、“臨鏡自照”等。
近義詞:
和“臨鏡”相近義的詞語有“對鏡”,都表示一個人對着鏡子。
反義詞:
與“臨鏡”相反義的詞語是“不顧”,也就是說一個人不顧鏡中形象,不在乎自己的外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