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改過不吝的意思、改過不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改過不吝的解釋

謂毫無保留地改正過錯。《書·仲虺之诰》:“用人惟己,改過不吝。” 孔 傳:“有過則改,無所吝惜。” 宋 蘇轼 《上神宗皇帝書》:“改過不吝,從善如流,此 堯 、 舜 、 禹 、 湯 之所勉強而力行。” 清 陳夢雷 《絕交書》:“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則改過不吝,有光古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改過不吝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勇于改正錯誤,且态度堅決、毫不遲疑。以下從詞典釋義、出處、用法及文化内涵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典釋義

  1. 字面解析

    • 改過:指改正過失或錯誤。
    • 不吝:意為毫不吝惜、毫不猶豫。

      合意為:對修正自身錯誤毫無保留,态度果決。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

  2. 引申義

    強調人在面對自身過錯時,需具備坦率承認、迅速糾正的勇氣與胸襟,體現自我完善的積極态度。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


二、出處與典故

此成語源自《尚書·商書·仲虺之诰》:

“用人惟己,改過不吝。”

仲虺(huǐ)為商湯重臣,此言意在告誡君主:任用賢能應如信任自己,改正錯誤須堅決徹底。

文獻參考:《尚書·仲虺之诰》原文(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三、用法與文化内涵

  1. 儒家修身觀

    儒家視“改過”為君子必備品德。《論語·子罕》載孔子言:“過則勿憚改”,與“改過不吝”一脈相承,均強調道德自律與自我革新。

    來源:《論語譯注》(楊伯峻注,中華書局,2009)

  2. 現代意義

    該詞常用于贊譽勇于自我反思、積極糾偏的個人或集體行為,如:“領導者當有改過不吝的擔當,方能取信于民。”


四、權威引用


結語

“改過不吝”不僅是語言符號,更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省精神與道德勇氣的推崇。其跨越三千年的生命力,印證了自我修正價值在倫理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改過不吝”是一個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釋義

指改正錯誤态度堅決,毫不吝惜或猶豫,強調徹底、果斷地修正自身過失。蘇轼曾将其與“從善如流”連用,比喻不僅勇于改錯,還能迅速接受正确意見(如“從善如流”形容聽從善言如水流般自然)。

2.出處與演變

3.用法與語法

4.相關典故

春秋時期,栾書聽取部下建議避免與楚軍交戰,體現“從善如流”;而“改過不吝”則常見于曆史人物勇于糾錯的記載,如商湯納谏改過的事例。

5.例句參考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出處,可查閱《尚書》《上皇帝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順龍宮豹蔚逼廢鼻淵稱説車茵蟲蠹純庬刺擊道壇鞮海鼎右丁字鎬遁身遠迹貳乘反常現象犯惡犯曲鳳骨龍姿馮心蝮虵慣曾為旅偏憐客掴手蚝殼橫飛話趕話灰鶴灰頭土面灰指甲囫囵降居介絶經時舊醅可望而不可及老把勢論不定祿秩蒙頓密麻麻謬官南省舍人炮頭匹侶仆子青墩祛塵三倒三日商讨山鵲聲度盛宴難再雙重人格覥顔炜晔蝸名蠅利無定準險浮蕭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