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倒的意思、三倒的詳細解釋
三倒的解釋
《世說新語。賞譽下》“﹝ 王平子 ﹞每聞 衛玠 言,辄歎息絶倒” 南朝 梁 劉孝标 注引《衛玠别傳》:“ 玠 少有名理,善通 莊老 。 琅邪 王平子 ,高氣不羣,邁世獨傲;每聞 玠 之語議,至於理會之間,要妙之際,輒絶倒於坐,前後三聞為之三倒。時人遂曰:‘ 衛君 談道, 平子 三倒。’”後因以“三倒”形容發6*論一再令人傾服。 唐 孟浩然 《襄陽公宅飲》詩:“談天光六義,發6*論明三倒。”
詞語分解
- 三的解釋 三 ā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叁”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倒的解釋 倒 ǎ 豎立的東西躺下來:摔倒。牆倒了。倒塌。倒台。打倒。卧倒。 對調,轉移,更換,改換:倒手。倒換。倒車。倒賣。倒倉。倒戈。 正順 倒 à 位置上下前後翻轉:倒立。倒挂。倒影。倒置。 把容器反轉或傾斜使裡面的東西出來:倒水。倒茶。 反過來,相反地:倒行逆施。反6*攻倒算。倒貼。 向後,往後退:倒退。倒車。 卻:東西倒不壞,就是舊了點。 正順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倒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三倒”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ān dǎo,其含義和典故來源在不同文獻中存在細微差異,需結合多個權威資料綜合解析:
1.基本含義
- 核心解釋:形容言論或見解極為精妙,令人反複歎服,也可引申為事物發展出現方向性逆轉。
- 常見用法:多用于描述因言辭、道理深刻而使人傾倒,或局勢發生意外變化。
2.典故來源
- 《世說新語》記載:東晉名士王平子(王澄)每次聽到衛玠談論玄理,總因見解精妙而“絕倒”(極度歎服),前後共三次,故稱“三倒”。
- 《莊子》的混淆:部分資料誤将“三倒”與《莊子·天運篇》中“行拂亂其所為”關聯,實為混淆,正确出處應為《世說新語》。
3.詞義演變
- 原義:側重對言論的歎服,如唐代孟浩然詩雲“發論明三倒”。
- 引申義:後世偶用于描述局勢逆轉(如逆襲或境遇突變),但此用法非主流。
4.文化影響
- 衛玠以善談玄理著稱,其風采與辯才成為魏晉風度的代表,“三倒”因此成為贊美才辯的典故。
5.例句參考
- 古例:王平子三聞衛玠高論,三度絕倒,時人歎為觀止。
- 今用:他的演講邏輯缜密,聽衆如癡如醉,頗有“三倒”之效。
“三倒”本義強調對精妙言論的歎服,需注意與《莊子》相關描述的區分。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世說新語·賞譽》及《晉書·衛玠傳》。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倒
《三倒》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三”、“⺌”(丿的繁體字)和“辶”(走之本字),共有10畫。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的部首如下:
三 - 一畫(一橫)
⺌ - 一畫(丿豎)
辶 - 4畫(一邑四點水)
來源
《三倒》的意思源于古代的書法術語,指寫字時将筆尖先向右傾斜,然後再向左傾斜的動作。在封建時代,這種寫法稱為“曲筆”,又稱“三倒”,用于某些特殊字的寫法中。
繁體
《三倒》在繁體中的寫法為「三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而《三倒》也有其古時候的寫法。《說文解字》中記載了古時候的寫法為「三舃」。
例句
1. 他的書法字迹,處處可見三倒的寫法。
2. 在人物畫中,三倒是很常見的一種筆法。
組詞
1. 三變(變化多端)
2. 三角(三邊形)
3. 倒立(颠倒過來)
4. 三輪車(三個輪子的車)
近義詞
曲筆、傾斜
反義詞
直筆、水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