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祿秩的意思、祿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祿秩的解釋

(1).官吏食祿的品級。《禮記·月令》:“﹝季秋之月﹞收祿秩之不當,供養之不宜者。” 孫希旦 集解:“蓋有位而有常祿者謂之祿秩。” 漢 王充 《論衡·偶會》:“削土免侯,罷退令相,罪法明白,祿秩適極。”《通志·職官七》:“ 梁 之祿秩不異於 魏 而易品為班。”

(2).猶祿位。《荀子·榮祿》:“是故三代雖亡,治法猶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祿秩也。”《吳子·應變》:“凡攻敵圍城之道,城邑既破,各入其宮,禦其祿秩,收其器物。”《後漢書·蔡茂傳》:“﹝ 蔡茂 ﹞夢坐大殿,極上有三穗禾, 茂 跳取之,得其中穗,輒復失之。以問主簿 郭賀 , 賀 離席慶曰:‘大殿者,官府之形象也。極而有禾,人臣之上祿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於字禾失為秩,雖曰失之,乃所以得祿秩也。’”

(3).俸祿。《北史·蔡祐傳》:“﹝ 蔡祐 ﹞性節儉,所得祿秩皆散宗族,身死之日,家無餘財。”《隋書·食貨志》:“凡如此祿秩,既通所部兵士給之,其家所得蓋少。” 宋 徐铉 《寄歙州呂判官》詩:“風光適意須留戀,祿秩資貧且喜歡。” 明 李東陽 《壽舅氏劉公八十詩序》:“ 東陽 自叨祿秩以來,吾母夫人已弗逮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祿秩

祿秩是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的核心概念,指官吏按品級、職位所享有的俸祿與等級待遇。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二、制度内涵

  1. 俸祿形式

    先秦以谷物(如“粟”“米”)為主,漢代形成“錢谷兼給”,唐代發展為貨币、田産、實物複合制。

  2. 等級劃分

    周代分“九命”,秦漢行“石”制(如二千石),隋唐後定型為“九品三十階”,俸祿隨品級遞增。

  3. 社會功能

    既是官吏生計保障,也體現“尊卑有序”的禮法思想。《周禮·天官》強調“以八則治都鄙……六曰祿秩,以馭其富”。

三、曆史演變

文化影響

祿秩制度強化了“學而優則仕”的價值觀,如《詩經·小雅·北山》所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其等級秩序深刻影響古代社會結構。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3. 《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祿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官吏的待遇及等級體系。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的綜合分析,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基本釋義

  1. 官吏食祿的品級
    指官員按品級享受的俸祿标準,與職位等級直接挂鈎。例如《禮記·月令》提到“收祿秩之不當”,說明祿秩需與官職匹配。

  2. 祿位(官職地位)
    強調官員的職位本身,如《荀子·榮辱》中“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祿秩”,表明祿秩與職位互為依存。

  3. 俸祿(物質待遇)
    具體指官員的薪水,如《北史·蔡祐傳》記載祿秩被用于接濟宗族,體現其實物或貨币屬性。


二、延伸解析


三、使用場景

  1. 古代官制研究:用于分析官僚體系中的等級制度(如漢代九品中正制)。
  2. 文學作品引用:常見于曆史小說或典籍注解,描述人物官職變遷。
  3. 現代類比延伸:可借喻當代職位與薪酬的對應關系。

若需更深入的文獻例證,可參考《通志·職官七》《吳子·應變》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奔湧材大難用操戈同室曹司持蠡測海抽煙刺谒聰慜打火簟子刁怪憝魁貳廣房科犯寇告倒高宴共養鼓韛固件寒賤豪崛家姊繼古開今警秀謹約眷任開博匡勷老倒隴種茂育眇蹇凝霧偏憎披核撲扇錢黥錢物阡紙親服鵲山劬古然蠟桑屐山雞沈東陽沈浮生白試藝手勑雙眸踏踢頭七推懷衛生廳下筆成篇閑架校訓霞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