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鈍;頑劣。《後漢書·文藝傳上·黃香》:“臣 香 小丑,少為諸生,典郡從政,固非所堪,誠恐矇頓,孤忝聖恩。”
“蒙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相關文獻,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蒙頓》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méng dùn",表示遮掩、掩藏。這個詞常用來形容隱藏、覆蓋或掩蓋的狀态或行為。
根據康熙字典的部首分類,蒙的部首是艸(草字頭部首),它的部首筆畫數是3。而頓的部首是頁(頁字旁部首),它的部首筆畫數是6。
《蒙頓》字源于古文字,最初的寫法是象形字,形狀上呈現出一片草木掩蓋着一張紙張的意象。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樣子。在繁體字中,蒙頓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根據古代字書《說文解字》,蒙的古字形是象形字,呈現出一片草木覆蓋的形狀;頓的古字形是指事字,表示靜止、停頓的意思。
1. 在這片蒙頓的森林中,隱藏着許多珍稀的植物。
2. 孩子們小心翼翼地用樹葉蒙頓住了自己的藏身之處。
1. 蒙蔽(méng bì):欺騙、蒙蔽他人。
2. 掩蒙(yǎn méng):遮掩、掩藏。
3. 蒙昧(méng mèi):愚昧不知、無知無識。
1. 包藏:隱藏、藏匿。
2. 掩蓋:遮掩、掩藏。
揭示:揭露、暴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