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鈍;頑劣。《後漢書·文藝傳上·黃香》:“臣 香 小丑,少為諸生,典郡從政,固非所堪,誠恐矇頓,孤忝聖恩。”
"蒙頓"是由"蒙"與"頓"構成的複合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愚鈍糊塗"之意。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文獻,劉義慶《世說新語》載:"張吳興年八歲虧齒,答曰『正似君家楊梅』"句後注引"虞通之曰:『此子蒙頓,似欲遜免』",展現了古漢語中形容人思維遲滞的用法。
從構詞法分析,"蒙"字在《說文解字》中訓為"王女也",本義為菟絲草,後衍生出"覆蓋""蒙昧"等引申義;"頓"在《廣雅》中釋作"鈍也",二者結合形成"蒙頓"的貶義色彩,常用于描述心智未開或反應遲鈍的狀态。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獻引述。
需要注意該詞與"懵懂""蒙昧"等近義詞的細微區别:《現代漢語詞典》特别指出"蒙頓"更強調思維層面的遲滞性,而"懵懂"側重對事物認知的模糊狀态。在《辭海》第六版中,該詞條被歸入"古漢語複合詞"類别,建議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考量。
“蒙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相關文獻,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暗君拔碇掰文兒巴頭探腦倍功悲翁匾食鞞革兵将不多争超聲波城阙成世蕩磨盜劫刀術打千兒杜梨噸公裡蜂舟腹記附録郭巨埋兒轟擊轟雷掣電烘籠懷仰狐埋狐搰開賽刊授大學籃子躐冒利己淩駕祿爵洛賓笙甿庶齊奮齊量氣韻孺蒙若爾時才師傳識穿十年豕食丐衣松帳俗耳素宦踢秃抟空捕影魏科滃然沃饋五城兵馬武具相叫小徭席門蓬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