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生在皮膚上的小瘤。比喻多馀無用之物。《莊子·骈拇》:“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於性。” 成玄英 疏:“附生之贅肉,縣係之小疣。”亦作“ 附贅懸肬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熔裁》:“駢拇枝指,由侈於性;附贅懸肬,實侈於形。”亦省作“ 附贅 ”。 唐 劉知幾 《史通·覈才》:“夫《天文》之於《漢》《史》,實附贅之尤甚者也。” 宋 陳師道 《贈關彥長》詩:“功名如附贅,得失何用顧。”
附贅縣疣(fù zhuì xuán yóu)是漢語中的一個成語,其核心含義指附着在皮膚上的肉瘤和懸垂的疣子,比喻多餘、無用且累贅的事物。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用法等角度詳細解析:
字面本義
“贅”指皮膚上增生的肉瘤,“疣”即瘊子,“縣”通“懸”,意為懸挂。合指身體表面多餘且累贅的增生組織。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
比喻義
引申為脫離主體、毫無用處的多餘部分,常形容事物冗餘或畫蛇添足。
例: “此文結尾冗長,如附贅縣疣,反損主旨。”
來源:《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此成語出自《莊子·大宗師》:
“彼以生為附贅縣疣,以死為決疣潰癰。”
莊子借肉體贅疣比喻生命的負累,主張超脫形骸束縛,追求精神自由。
來源:《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
語法功能
作賓語或定語,多含貶義,強調事物的多餘性。
例: 繁複的行政流程已成附贅縣疣,亟待精簡。
近義與反義
《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
明确标注“縣”通假“懸”,釋義為“懸挂的疣痣”,強調其物理屬性與比喻義的關聯性。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3年)
指出該詞在先秦文獻中已具哲學意涵,後世俗化為對冗餘事物的批判。
在當代語境中,常用于批判形式主義、無效制度或冗餘設計:
“部分‘面子工程’實為附贅縣疣,徒耗資源而無益民生。”
來源:《人民日報》時評專欄(2023年)
“附贅縣疣”以病理現象為喻,深刻揭示了多餘事物對主體的拖累,兼具語言生動性與批判力度,至今仍廣泛用于文學、政治及社會評論領域。
“附贅縣疣”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如今該成語多用于文學評論、哲學讨論或日常比喻,強調去除冗餘以追求簡潔自然。
白物筆畫查字法逋峭嗔诟馳毫重圍楚塹佌佌登船帝車法侶反兵煩字楓陛粉裝玉琢否屈改化高行割漆公試關東刮鏽歸反貴介黑沉鶴市後丞箭垛稉粱兢悚驚心吊膽進可替否金鋺既朔九臯處士駏蛩連行曆意镂榜亂烘鸾回鳳翥尨然穆穆純純年高德勳辟支起墨輕靈生上起下設險寺棘望風而走完名微獨威形溫順溫玉無遺項裡下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