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理寺的别稱。古代聽訟于棘木之下,大理寺為掌刑法的最高機關,故名。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詩:“縣花聊主管,寺棘且羈縻。”自注:“予九年授大理評事,知 蘇州 長洲縣 。”
“寺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寺棘指大理寺的别稱。古代審理案件時,官員會在棘木(象征公正與威嚴的植物)下聽訟,而大理寺作為執掌刑法的最高司法機關,因此得名“寺棘”。例如:
少數資料将其視為成語,解釋為“事物相互糾纏、難以分辨”,但這種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傳。
構詞解析:
曆史背景: 大理寺自北齊設立後,成為中央司法機構,負責案件複核,“寺棘”一詞體現了古代司法與自然象征的結合。
建議:若需研究該詞在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谪居感事》等宋代史料或法律典籍。
“寺棘”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詞語,其中,“寺”指的是寺廟,是佛教或道教的宗教場所,而“棘”是指尖銳的刺或尖刺。因此,“寺棘”可以理解為寺廟周圍增添尖銳的刺或尖刺物,形象地描述了寺廟周圍有堅守的障礙或阻擋。
“寺棘”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寸(cun)”和“木(mu)”,其中,“寸”是指“尺寸”,而“木”是指“樹木”。根據部首的筆畫數,我們可以得知“寺”的筆畫數為5畫,“棘”的筆畫數為12畫。
“寺棘”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和藝術,常用于文學作品中,用以形容寺廟周圍的環境。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廍棘」。
在古代漢字中,「寺棘」同樣含有寺廟和尖銳的刺的意思,但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其中,“寺”的古代寫法為「廍」,形狀更加簡單,而“棘”的古代寫法為「楫」,形狀與現代稍有不同。
1. 寺廟四周的寺棘讓進入寺廟變得困難。
2. 他們在寺棘叢中找到了一條小路通向寺廟。
1. 寺廟
2. 寺院
3. 棘刺
4. 棘手
5. 森林
1. 寺廟周圍的刺叢
2. 寺門周圍的障礙物
1. 綠樹成蔭的寺廟
2. 平坦的寺廟前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