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 only;more than] 副詞,表示不限于某個範圍,與“不獨”、“非獨”等相同,可譯為“不止”、“不僅”
微獨趙。——《戰國策·趙策》
猶言不單是,不僅僅。《戰國策·趙策四》:“微獨 趙 ,諸侯有在者乎?” 清 方苞 《書朱注楚辭後》:“弔 屈子 之文,無若《反騷》之工者,其隱病幽憤,微獨 東方 、 劉 、 王 不及也,視 賈 嚴 猶若過焉。” 清 吳敏樹 《程日新先生家傳》:“若先生之行,微獨吾裡中不復見之。”
“微獨”是一個文言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漢語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微獨(音wēi dú 或wéi dú)
含義:表示“不僅”“不止”“不單是”,用于否定後文内容的唯一性,強調範圍超出所述對象。
結構:由副詞“微”(表示否定,相當于“非”)和“獨”(僅、唯獨)組合而成,整體可理解為“非獨”或“不獨”。
文言副詞:
通常出現在句首或主語後,連接前後文,引出更廣泛的情況。
例:
近義替換:
與“非獨”“不獨”等詞同義,多用于舉例或遞進語境中。
“微獨”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典型的文言詞彙,多見于古籍或仿古文本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不僅”“不止”“非但”等替代。
“微獨”是古代漢語中表遞進關系的否定副詞,核心語義為“不僅”,需結合具體文言語境理解。現代人閱讀古籍時需注意其與白話文的區别。
微獨(wēi dú)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微小而獨立。
微獨由“彳”和“犬”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彳”(chì)是指人走路的樣子,表示行走;“犬”(quǎn)則是指狗的形态。所以,這個詞中蘊含了人們微小而獨立地行走的意味。
根據辭典的解釋,微獨共有5個筆畫。其中,“微”有3個筆畫,而“獨”有2個筆畫。
微獨這個詞的來源尚不确切,但它常用于描述人們在社交或情感方面的行為方式。微獨的繁體字為“微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與現代稍有不同。根據曆史記錄,微獨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微孤”。盡管字形不同,但它們傳達的含義是一緻的。
以下是一些使用微獨的例句:
1. 他經常選擇一個人獨自散步,享受微獨的時刻。
2. 在社交聚會中,她微獨而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3. 雖然她獨處,但她仍然能尋找到微小的樂趣,這是她的微獨之道。
與微獨有關的一些組詞包括微妙、微小、獨特等。它的近義詞有微妙、細微、孤獨等。而微獨的反義詞可以是共處、交往、合作等。
微獨這個詞彙準确地表達了個體在面對社交或情感時的一種态度,它既有獨立思考和行動的意味,又不排斥與他人的接觸與交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