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tay (at a place during a trip)]∶指客人住宿
(2) [lodge at]∶寄宿
我二人不回寓,就下榻此間了。——《桃花扇》
(1). 後漢 陳蕃 為 樂安 太守。郡人 周璆 ,高潔之士。前後郡守招命莫肯至,唯 蕃 能緻之。特為置一榻,去則懸之。後 蕃 為 豫章 太守,在郡不接賓客,唯 徐穉 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見《後漢書·陳蕃傳》及《徐穉傳》。後遂謂禮遇賓客為“下榻”。 南朝 梁 沉約 《和謝宣城》詩:“賓至下塵榻,憂來命緑樽。” 唐 劉長卿 《送賈三北遊》詩:“亦知到處逢下榻,莫滞秋風西上期。” 元 王子一 《誤入桃源》第一折:“他都是井中蛙妄稱尊大,比 周公 不握髮,比 陳蕃 不下榻。”
(2).寄居;住宿。 宋 陸遊 《寄張真父舍人》詩:“猶能下榻否,拟蔔 瀼西 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翩翩》:“女曰:我出家人,居有山洞,可以下榻,頗不畏虎狼。” 楊朔 《東風第一枝·兩洋潮水》:“我們下榻的旅館又恰恰面臨着大洋,日裡夜裡,耳邊上總是響着一片風濤的聲音。”
“下榻”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下榻”原指客人到主人家住宿時,主人為表示尊敬而放下床榻的行為。現代泛指賓客住宿或臨時居留,常見于正式場合或書面語,例如“貴賓下榻某酒店”。
這一說法源自東漢典故:太守陳蕃為禮遇名士徐稚,專門設一懸榻(可挂起的床),僅在徐稚來訪時放下使用,徐稚離開後便将榻懸挂,以示專敬。因此“下榻”最初特指對貴賓的禮遇。
“下”字源于古代賓客到來時需将懸挂的床榻放下,而非現代“上床”的動作,體現了漢語詞義的曆史演變。
下榻(pinyin: xià tà)是一個漢語詞彙,既可作動詞也可作名詞。作動詞時,下榻意為暫時居住或停留在某個地方,常常用于形容客人入住酒店或旅館。作名詞時,下榻指的是客人在旅館或酒店中的住宿。
根據現代漢語規範,下榻的相關部首是“一”和“木”,其中“一”作為上部部首,而“木”作為下部部首。按照筆畫順序,下榻共有9畫。
下榻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涉及到古代酒旅文化。據考證,下榻最早源于曆史上的皇帝下榻這個詞語,意為皇帝前往某地住宿。後來,下榻逐漸擴展為普通人到某地住宿,特别是旅店、酒店等住宿場所。而其繁體字為「下榻」。
在古代,下榻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的記載,下榻在古時的寫法為「下酒台」,這說明了下榻一詞與酒旅文化的緊密聯繫。
1. 這位國際友人暫時下榻于我們的酒店,他對服務非常滿意。
2. 明天我将下榻于這家五星級酒店,期待享受舒適的住宿體驗。
1. 出榻:離開旅店或酒店。
2. 宴榻:客人在宴會中的座位。
3. 榻前:在榻前的位置或地方。
暫住、停留。
離開、出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