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天子四輔之一。《尚書大傳》卷二:“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按, 漢 賈誼 《新書·保傅》作道、輔、拂、承。 王莽 托古改制,乃置四輔三公,其一為後承。為皇帝前後重臣。 晉 潘嶽 《乘輿箴》:“左輔右弼,前疑後丞。一日萬機,業業兢兢。”《周書·宣帝紀》:“初置四輔官……大司馬 隋國公 楊堅 為大後丞。” 唐 李白 《明堂賦》:“前疑後丞,正儀躅以出入。”
“後丞”是一個古代官職名稱,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後丞是古代天子四輔官之一,主要負責輔佐君主。四輔包括前疑、後丞、左輔、右弼,其中“後丞”位于天子之後,承擔輔政職責(《尚書大傳》卷二記載:“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
曆史出處與演變
具體應用實例
職能與定位
後丞作為天子近臣,需“業業兢兢”(晉代潘嶽《乘輿箴》),強調其勤勉輔政的責任。其角色類似後世宰相或重臣,但更側重禮儀與顧問職能。
後丞是古代君主制下的輔政官職,名稱和職能隨朝代演變略有差異,核心作用為協助天子處理政務,多見于先秦至漢唐文獻。需注意不同文獻中“丞”與“承”可能為通假字,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分析。
後丞(hòu ché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後、丞。
後(hòu)是一個多音字,可以解釋為“位于後面”或“時間在以後”。它的部首是“彳”(chì),筆畫數為7。
丞(chéng)是一個多義字,可以指代官職:“侍中”或“從五品官員”。它的部首是“一”(yī),筆畫數為6。
《後丞》這個詞的來源主要是古代的官制和侍中之職。古代朝廷中的大臣分為前朝貴族和後朝貴族,而後朝貴族中的高級官職就是丞相,其下還設有侍中之職。
根據古代文字演變的發展,現代的繁體字“後丞”寫作“後丞”,字形稍有差異,但意義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很多種,但後丞這個詞采用了相對常見的寫法。在秦朝時期,漢字經過了統一的整理和規範化,後丞這個詞就使用了現代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後丞”的例句:
一些與“後丞”相關的詞語組合包括“後台丞相”、“後丞官職”。
與“後丞”意思相近的詞語有“侍中”、“從五品官員”。
與“後丞”意思相反的詞語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