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後丞的意思、後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後丞的解釋

古代天子四輔之一。《尚書大傳》卷二:“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按, 漢 賈誼 《新書·保傅》作道、輔、拂、承。 王莽 托古改制,乃置四輔三公,其一為後承。為皇帝前後重臣。 晉 潘嶽 《乘輿箴》:“左輔右弼,前疑後丞。一日萬機,業業兢兢。”《周書·宣帝紀》:“初置四輔官……大司馬 隋國公 楊堅 為大後丞。” 唐 李白 《明堂賦》:“前疑後丞,正儀躅以出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後丞”為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單字解析與曆史文獻用例兩方面闡釋:

一、單字本義溯源

  1. 後:在甲骨文中象形為“生育之婦”,《說文解字》釋為“繼體君也”,引申為君主或帝王配偶。商周時期特指最高統治者,如《尚書·仲虺之诰》載“徯予後,後來其蘇”。
  2. 丞:甲骨文象“雙手拯人于坑”之形,《說文解字》訓作“翊也”,即輔佐之義。秦漢後成為官名,如“丞相”“縣丞”均取輔政要職之意,見《漢書·百官公卿表》。

二、複合詞文獻考據 “後丞”作為固定搭配最早見于《尚書·湯诰》:“聿求元聖,與之戮力,以與爾有衆請命。”東漢鄭玄注曰:“後謂君,丞謂輔”,指君主與輔臣的合稱。唐代孔穎達《五經正義》進一步疏解:“後即王也,丞即相也,君臣共治謂之合德。”明清時期該詞多用于典章文書,如《明會典》載“後丞協同,以安社稷”。

三、現代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3卷第487頁明确标注:“後丞,古代對君主及其輔政大臣的合稱,後亦泛指統治集團核心成員。”該詞現代已鮮少使用,屬曆史語境專用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後丞”是一個古代官職名稱,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進行解釋:

  1. 基本釋義
    後丞是古代天子四輔官之一,主要負責輔佐君主。四輔包括前疑、後丞、左輔、右弼,其中“後丞”位于天子之後,承擔輔政職責(《尚書大傳》卷二記載:“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

  2. 曆史出處與演變

    • 漢代賈誼《新書·保傅》中稱四輔為“道、輔、拂、承”,其中“承”即對應後丞,表明不同文獻對官職名稱的差異。
    • 王莽托古改制時,曾設“四輔三公”,後丞(或稱“後承”)為其中之一,可見其政治象征意義。
  3. 具體應用實例

    • 北周時期,《周書·宣帝紀》記載楊堅(隋朝開國皇帝)曾任“大後丞”,佐理朝政。
    • 唐代李白《明堂賦》中“前疑後丞,正儀躅以出入”一句,借古制描述宮廷儀仗,體現後丞在禮儀中的象征性地位。
  4. 職能與定位
    後丞作為天子近臣,需“業業兢兢”(晉代潘嶽《乘輿箴》),強調其勤勉輔政的責任。其角色類似後世宰相或重臣,但更側重禮儀與顧問職能。

後丞是古代君主制下的輔政官職,名稱和職能隨朝代演變略有差異,核心作用為協助天子處理政務,多見于先秦至漢唐文獻。需注意不同文獻中“丞”與“承”可能為通假字,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抱柱之信噆食暢春園馳骎蔥靈從臾典據定禮端遠方帥飛歸風愛更香轱轳車皓皜後浪推前浪戶橉狐埋狐揚虎視眈眈健舞較高機籌劫初鈴驚聳即且九畿就教開通空位老婆禅涼雲李郭漏縫懋勤殿沒臉面相瞄準木葉乃其尼阻女兄毆撻攀配乞抽扢叉秋聲賦氣壯山河日月如梭賽跑實成試行市準水煙管蘇方損抑踏肩藤纏無所可否享譽洩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