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十分害怕或擔心。《紅樓夢》第一一二回:“我們在這裡也是驚心吊膽。” ********* 《沉淪》:“天亮的時候,他就驚心吊膽的走下樓來。”亦作“ 驚心悼膽 ”。 章炳麟 《新方言·釋言》:“《説文》:悼,懼也。徒到切。今人言懼猶曰驚心倬膽。”
“驚心吊膽”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ng xīn diào dǎn,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人因極度害怕或擔憂而心神不甯的狀态,強調心理上的緊張與恐懼。例如《紅樓夢》中提到:“我們在這裡也是驚心吊膽”,即表達身處險境時的惶恐不安。
該成語在口語和書面語中均常用,感情色彩中性,適用場景廣泛,如描述對未知危險的擔憂或突發事件的恐懼心理。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紅樓夢》原文或相關文學解析(來源:、2、6)。
《驚心吊膽》是一個成語,意思指的是非常驚慌害怕,心膽皆碎。
成語《驚心吊膽》可以拆分為以下幾個部首和筆畫:
《驚心吊膽》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警世通言》中。在繁體字中,可以将它寫作「驚心搖魄」。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吊」字可以寫作「弔」,「膽」字可以寫作「膽」。
他聽到突然的巨響,吓得驚心吊膽。
相關的詞語有:驚慌、心悸、膽怯、惶恐、恐懼、害怕。
近義詞有:心驚膽顫、驚恐萬狀、驚魂未定。
反義詞有:鎮定、泰然自若、沉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