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捆紮。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二章:“他把上衣脫下來,當作腰帶縛紮在腰上。” 克非 《春潮急》八:“将一床舊曬席拉開張在牆洞上,拿一剖兩半的大慈竹夾好,挨排一一縛紮起來。”
“縛紮”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ù zhā,其核心含義是捆紮,指用繩子、綁帶等将物體或人體部分位置固定或束縛。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字義拆分:
發音與詞性:
物體捆紮:
文學描述:
特殊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捆紮方法(如線繩綁紮、尼龍紮帶使用),可參考來源、、。
縛紮(fù zā)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縛”和“紮”兩個字組成。分别拆分為缶(fǒu)和扌(shǒu)部,缶是指古代用于盛放液體的陶器,扌是手的象形字,表示動作。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用來形容繩索、帶子等将物體綁紮緊固的動作。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縛的古字形為,由少許的附,口,及由三點轉成的凡和月組成,形狀象個口上扣着一個罐子的樣子。紮的古字形為,由一彎曲線和丿組成,形狀象一隻手在紮東西。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用麻繩把木闆縛紮在一起。
2. 小偷被縛紮住,無法逃跑。
縛紮相關的詞彙有:
1. 綁紮:指用排列整齊的繩子、帶子等将物體緊緊地固定在一起。
2. 系縛:指用繩索、鐵鍊等将人的手腳固定起來。
3. 束縛:指因各種原因而受到限制,無法自由行動。
縛紮的近義詞有:捆綁、綁紮、束縛。
縛紮的反義詞有:解縛、松散、釋放。
總而言之,縛紮是指用繩索、帶子等将物體或人固定住,限制其行動。這是一個源自古代的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仍然廣泛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