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箫與鼓。泛指樂奏。 南朝 梁 江淹 《别賦》:“琴羽張兮簫鼓陳, 燕 趙 歌兮傷美人。”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桂林集句》詞:“家種黃柑丹荔,戶拾明珠翠羽,簫鼓夜沉沉。” 明 王玉峰 《焚香記·赴任》:“樓船簫鼓交龍旆,想赴京時半肩行李,從今一洗當年恥。” 清 昭槤 《嘯亭續錄·端午龍舟》:“ 乾隆 初,上於端午日,命内侍習競渡於 福海 中,皆畫船簫鼓,飛龍鷁首,絡繹於鲸波怒浪之間。”亦指軍樂。 唐 李白 《發白馬》詩:“将軍發白馬,旌節渡 黃河 。簫鼓聒山嶽,滄溟湧濤波。”
“箫鼓”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箫與鼓兩種樂器的合稱,泛指音樂演奏。箫為竹制吹奏樂器,音色清幽;鼓為打擊樂器,節奏感強,二者常配合使用。
部分資料提及該詞可比喻“歡樂場面”,此屬現代引申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箫鼓》是一個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箫和鼓。
拆分部首和筆畫:
箫:由竹(⺮)為部首,共有13畫。
鼓:由鼠(鼠)為部首,共有13畫。
來源:
《箫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樂器。箫指的是一種以竹子制成的木管樂器,而鼓則是一種打擊樂器。
繁體:
《箫鼓》的繁體字為「簫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箫和鼓沒有太大的變化,字形相對保持一緻。
例句:
他手持箫吹奏美妙的樂曲,引得衆人陶醉。
在慶祝活動中,鼓聲雷動,熱鬧非凡。
組詞:
箫樂、箫韻、鼓點、鼓樂。
近義詞:
箫鼓還可以用笛子和鼓作為近義詞。
反義詞:
箫的反義詞為鼓,鼓的反義詞為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