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隨時屈伸、上下。《文選·劉孝标<廣絕交論>》:“蓋聖人握金鏡,闡風烈,龍驤蠖屈,從道污隆。” 李善 注:“ 班固 《漢書·韓彭》述曰:‘雲起龍驤,化為侯王。’《周易》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呂延濟 注:“言聖人持明道,開風葉,騰之如龍,屈之如蠖,亦隨時隆殺也。”
“龍骧蠖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比喻人能夠根據形勢變化,靈活調整姿态,既有昂揚的氣勢,又能適時隱忍。以下為詳細解析:
字面拆分
引申含義
強調在順境中展現能力,逆境中韬光養晦,體現“識時務者為俊傑”的智慧。
文獻來源:
出自南朝梁代劉孝标《廣絕交論》:“蓋聖人握金鏡,闡風烈,龍骧蠖屈,從道污隆。”
意為聖人既能秉持正道,又能根據世道興衰調整自身姿态。
語法功能:
多作謂語或定語,用于比喻句,常見于書面語。
示例:
他深谙龍骧蠖屈之道,在商海中既能叱咤風雲,也能低調蓄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引用或例句,可參考《廣絕交論》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龍骧蠖屈》是一個成語,形容龍蛇飛舞、蠖蟲低微的樣子,意指形勢逆轉,強者屈從于弱者。
《龍骧蠖屈》的拆分部首是龍(龍)部首,共有16個筆畫。
《龍骧蠖屈》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論語》裡的一句話:“龍章鳳泣,蟲蠖骧蹈。”意思是龍飛騰、鳳凰啼鳴,而蠖蟲卻在地上忙碌,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龍骧蠖屈」。
在古代,形狀和寫法有所不同。以「龍」為例,古代寫作「龍」;「蠖」古代寫作「虍畏蚚」。
1. 一個小學生通過刻苦學習,終于考上了重點中學,龍骧蠖屈,讓人佩服。
2. 這位演員曾經是個小配角,如今成為了當紅明星,真是龍骧蠖屈。
組詞:龍飛鳳舞、蠖屈蛇行。
近義詞:龍騰虎躍、翻江倒海。
反義詞:龍争虎鬥、鐵骨铮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