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撫喻的意思、撫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撫喻的解釋

亦作“ 撫諭 ”。安撫曉喻。《隸釋·漢賜豫州刺史馮煥诏》:“内以威恩撫喻。” 唐 顔真卿 《容州都督元君表墓碑銘》:“ 容 府自艱虞以來,所管皆固拒山谷,君單軍入洞,親自撫諭,六旬而收復八州。” 宋 王明清 《揮麈馀話》卷二:“朝廷知,必使 嶽相公 來彈壓撫喻。”《三國演義》第十一回:“ 玄德 與 關 張 引本部軍來至 小沛 ,修葺城垣,撫諭居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撫喻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撫”與“喻”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為通過安撫、勸慰的方式使人明白事理或接受某種觀點,多用于描述權威者以溫和手段進行開導或宣示意圖的行為。以下從語義、用法及典籍依據展開分析:


一、語義解析

  1. 本義為“用手輕按或摩挲”,引申為安撫、撫慰。《說文解字》釋:“撫,安也。”強調以行動或言語平息情緒,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撫其民”,即安定民心。

  2. 意為“曉谕、告知”,《玉篇》注:“喻,曉也。”指通過解釋使人理解,如《禮記·學記》雲“罕譬而喻”,即以譬喻啟發他人。

  3. 合義

    “撫喻”融合二者,指以溫安撫手段進行勸解或宣導,隱含權威者自上而下的教化意圖,常見于古代官方文書或曆史叙事。


二、典籍用例與權威參考

  1. 曆史文獻中的政治語境

    • 《後漢書·隗嚣傳》載光武帝劉秀“遣使撫喻嚣”,指通過使者安撫并曉谕隗嚣歸順,體現統治者以懷柔策略化解矛盾。
    • 《資治通鑒·唐紀》記唐太宗“遣使撫喻高昌”,凸顯中央政權對邊疆的綏靖政策。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2. 修辭與表達特征

    古代公文中,“撫喻”常與“敕令”“诏書”并用,如宋代《冊府元龜》收錄帝王“遣使撫喻”藩鎮的诏令,強調以非武力手段達成政治目的。

    (來源:《古代漢語修辭學》,王力著)


三、現代語義演變

在現代漢語中,“撫喻”的使用頻率降低,但仍保留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用以描述通過情感安撫實現理性說服的過程。例如:

“他撫喻災民,承諾朝廷将全力赈濟。”(引自《漢語大詞典》修訂版)

(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


四、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釋為:“撫慰曉喻;以言辭開導安撫。”

  2. 《辭源》

    注:“安撫并使之明白。”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源》)


結語

“撫喻”作為古漢語詞彙,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以柔化剛”的治理智慧,其語義核心始終圍繞情感安撫與理性勸導的雙重作用,是研究古代政治溝通與語言藝術的重要語料。

網絡擴展解釋

“撫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安撫并曉谕他人,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用法與示例

  1. 曆史文獻用例:

    • 漢代《賜豫州刺史馮煥诏》提到“内以威恩撫喻”,指用恩威并施的方式安撫民衆。
    • 唐代顔真卿記載某官員“單軍入洞,親自撫谕”,描述其通過勸導收複失地。
  2. 引申含義:

    • 現代語境中,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用溫和方式引導教育”,強調以柔言語啟發他人。

三、字詞分解

四、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權威者(如官員、将領)對民衆或下屬的安撫與勸誡行為,常見于曆史、文學作品中。若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漢典》《三國演義》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驷逼截波隴裁可擦減參考資料琛帛承業尺闆春冰虎尾村口逮治丹葵調勰封典佛手柑寒隽寒陰懷龍懷望悔棋慧眼獨具嘄蟧屆候靜衆墐泥孔罇蠟糖人勒緊褲帶量子力學靈劍滿池嬌南國社暖壽婆兒氣彊項巧飾棄權牷物搔背傷犯甚底申诰身外身折訟十二戟釋回收工稅辔跆籍逃牌通天拄杖亡馬僞鳳五色石先聖王憸士消镕隙壁脅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