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憸士的意思、憸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憸士的解釋

奸邪的人。 清 方宗誠 《<古文簡要>序》:“聖君賢臣平地成天之績,良将循吏撥亂反正之功,暴君污吏、小人憸士惑世誣民之事……苟非有文以紀之,則又何以昭法戒,而使後之人多識多聞以畜其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憸士(xiān shì)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特指奸邪不正、善于谄媚奉承的小人。其核心含義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常用于形容品德卑劣、行為不端的佞臣或投機者。以下從釋義、字源、典籍用例等角度詳細解析:


一、釋義與字義分析

  1. 憸(xiān)

    • 本義:奸邪、谄媚。《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憸”,但《玉篇·心部》釋為“憸,诐也”,即偏頗不正之意。
    • 引申義:
      • 陰險狡詐(如《集韻》:“憸,險也”);
      • 阿谀奉承(如《正字通》:“憸,佞也”)。
    • 構字邏輯:從“心”(表示心理活動)、“僉”(衆人皆同,含附和之意),暗示迎合衆人以謀私利的心理。
  2. 士(shì)

    • 原指有才能或地位的人(如“士大夫”),此處引申為“一類人”,與“憸”組合後特指品行低劣之徒。

二、典籍用例與語境

  1. 《尚書·周書·秦誓》(傳世文獻最早用例)

    “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辭,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達: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注:後世學者認為“冒疾”即“媢嫉”,與“憸”義近,宋代蔡沈《書集傳》釋此段時明确提及“憸人”為奸佞者。)

  2. 《明史·奸臣傳》

    雖未直接使用“憸士”,但列傳中描述權宦、佞臣時多用“憸邪”“憸狡”等詞(如評嚴嵩“怙寵弄權,揣摩上意,憸狡無比”),可印證其語義。


三、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憸士:奸邪小人。

    引《尚書》例證(見前文),并釋“憸”為“奸邪,谄佞”。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

  2. 《辭源》(修訂本)

    憸:邪佞。

    引《舊唐書·李宗闵傳》:“憸夫利口,險诐頗僻。”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使用場景

該詞屬文言遺存詞彙,現代漢語極少使用,主要見于:


結論:“憸士”是承載強烈道德批判的古語詞,其語義核心聚焦于以谄媚、陰險手段謀利的卑劣之徒,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對“君子-小人”對立的價值判斷。現代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誤用為中性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憸士”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拼音:xiān shì
釋義:指奸邪的人。該詞帶有貶義,常用于形容心術不正、行為不端之人,尤其指在德行或立場上存在問題的士人群體。

出處與用法:
在清代方宗誠的《<古文簡要>序》中,作者将“憸士”與“暴君污吏”“小人”并列,強調其“惑世誣民”的特點,體現了該詞對品行不端者的批判意味。古代文獻中,“憸士”多用于政治或道德層面的貶斥,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補充說明:
“憸”字本義為奸邪、谄媚(《說文解字》釋為“诐也”),與“士”組合後特指具有學識卻德行有虧之人,這類用法在古代士大夫階層的道德評判體系中較為常見。

若需進一步考證其他古籍用例,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安乂百廢具興保勘財迷侈窳趣督促織大辣酥盜邊道統隄塍垤堄關子貴嚴恒沙喚頭奸端疾瘳解職機候揪撮齎議狂鄙潰崩柳眉剔豎癃殘茫蕩曼陀蒙冤名德重望撓懷内需撚度女權媻珊栖置铨試任俠生物學石盆屬盧四大家族娑羅籠談辯天外有天條衣庭落稊氣錢媮堕頭發胡子一把抓投贽屯居圖治五鬥櫥無堪物理性質閑錯賢輔象角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