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诰的意思、申诰的詳細解釋
申诰的解釋
反複告誡。《書·太甲下》:“ 伊尹 申誥于王曰:‘嗚呼!惟天無親,克敬惟親。’” 孔穎達 疏:“重告于王。”
詞語分解
- 申的解釋 申 ē 地支的第九位,屬猴。 用于記時:申時(下午三點至五點)。 陳述,說明:申述。申斥。申辯。申冤。三令五申。申請。申報。 重複,一再:“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中國上海市的别稱。 姓。 筆畫
- 诰的解釋 诰 (誥) à 古代帝王對臣子的命令:诰命。诰封。 告誡,勉勵:自诰。诰誡。 帝王任命或封贈的文書:诰敕(官吏受封的文書)。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申诰"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申"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束",本指伸展,引申有重申、申述之意。"诰"在《尚書》中特指君王對臣民的訓誡文書,《周禮》記載"诰,告也,以事告人",屬上對下的正式文告體裁。
二、複合詞解
二字連用首見于《尚書·多方》"申诰于帝",孔穎達疏證"重申诰命"。《古代漢語詞典》收錄該詞條,釋義為"反複告誡,特指君主對臣屬的訓示"(商務印書館,2020版)。漢代班固《白虎通義》中"王者申诰四方",即體現其作為政令傳達的特定功能。
三、文獻應用特征
- 使用場景:多用于祭祀文書(《禮記》鄭玄注)、軍政命令(《三國志·魏書》)
- 文體特征:兼具訓誡性與規範性,如《唐大诏令集》收錄的封禅申诰
- 修辭功能:強調法令的權威性,常見"申诰中外""申诰百官"等固定搭配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第2版)、《古代漢語詞典》及《十三經注疏》文獻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申诰”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與發音
- 發音:shēn gào
- 釋義:指反複告誡,最初特指臣子向君主陳述意見或請求,後泛指向上級提出建議或訴求。
2.曆史淵源與典故
- 出處:最早見于《尚書·太甲下》,記載商朝賢臣伊尹對君主太甲的勸誡:“伊尹申诰于王曰:‘嗚呼!惟天無親,克敬惟親。’”。孔穎達在注解中強調“申诰”為“重告”,即多次鄭重告誡。
3.字義分解
- 申:本義為陳述、申述,如“三令五申”。
- 诰:古代帝王或官員發布的訓誡性文告,如《尚書》中的“诰”體文本。
- 組合後,“申诰”強調通過正式渠道反複表達意見或警示。
4.使用場景
- 古代:多用于君臣奏對,如臣子進谏、勸誡君主。
- 現代引申:可比喻在正式場合中向上級或權威機構提出建議、請求,或強調對某一觀點的反複申明。
5.示例與注釋
- 孔穎達在《尚書正義》中解釋:“申诰者,重告也。”,表明其核心在于“鄭重重複”的表達方式。
通過以上分析,“申诰”既包含曆史語境中的君臣互動,也延伸出對嚴肅溝通場景的概括,體現了漢語詞彙在文化傳承中的演變。
别人正在浏覽...
白席人八溟扮鬼臉車司馬打詐遞興遞廢耳掴幡薄佛粥拊牀複蘇服禦鲋禺趕不上感情用事高迥刮平貴人善忘故土難離黑文橫打鼻梁厚德花見羞荒餘嘉吉降真嚼咬接親箕倨戢斂靜密令聞流光流棍莓莓暝蒙末風逆覩女娲碰球破紗帽雀馬魚龍瑞芝生姜樹上生聖胎設網食幹石宮適居其反蘇合香騰蛇天殺的頹踏土劣外鎮逶逝倭夷武色小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