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神話所說 女娲 煉的補天石。《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於是 女媧 鍊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 唐 盧仝 《與馬異結交》詩:“ 女媧 本是 伏羲 婦,恐天怒,擣鍊五色石,引日月之針,五星之縷把天補。”原注:“一作 女媧 伏羲 妹。”亦省作“ 五石 ”。《南史·梁元帝紀》:“鑿 河 津 於 孟門 ,百川復啟;補穹儀以五石,萬物再生。” 唐 陸龜蒙 《雜諷》詩之四:“ 女媧 鍊五石,天缺猶可補。”參閱 王充 《論衡·談天》、《列子·湯問》。
“五色石”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含義的詞彙,其解釋可從神話、象征意義及自然屬性三方面展開:
神話本源
五色石最早見于《淮南子》等古籍,是女娲補天神話中的核心元素。傳說遠古時天崩地裂,女娲為拯救蒼生,煉化五色石修補蒼穹,并斬斷巨龜四肢支撐天地。五色石的五色通常指白、青、黑、赤、黃,分别象征五行(金、木、水、火、土)及人類美德(智、信、仁、勇、嚴)。
象征與比喻
在漢語文化中,五色石被引申為珍寶或品德高尚者的代稱。例如,形容才華出衆、兼具多種美德的人為“五色石”。
自然屬性
自然界中的五色石是一種色彩斑斓的礦石,常呈瑪瑙、翡翠等質地,可用于制作裝飾品(如鼻煙壺、首飾)或取火工具。其稀有品種“水石”因内部含水珠而尤為珍貴。
文化意義:五色石不僅是華夏民族對創世神話的集體記憶,更承載着對和諧宇宙觀與道德理想的追求。其故事至今仍通過文學、藝術等形式傳承。
《五色石》一詞指的是一種能夠表現五種不同顔色的石頭。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五”和“石”,其中“五”是指數字五,“石”表示石頭或礦物。
根據筆畫順序,拆分部首為:“丿”和“口”,總共4畫。
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的發展和演變。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它通常以簡化的形式寫成“五色石”。在繁體字中,這個詞保留了原本的形狀,沒有發生太多變化。
在古代,人們常用石頭來制作裝飾品和工藝品。五色石因其獨特的顔色而備受推崇,被廣泛應用于建築、器皿和藝術品中。它常常用來形容五顔六色的事物,代表多樣性和絢麗的色彩。
例如,我們可以使用“五色石”這個詞來形容一塊寶石,它可能呈現出紅、綠、藍、黃和紫五種不同的顔色。這個詞也可以用于描述彩虹或絢麗的花朵。
組詞可以包括“五彩斑斓”、“五光十色”等。這些詞語都與五種顔色和絢麗多彩的意象相關。
近義詞可以是“多彩石”或“七彩石”,這些詞也可以用來形容顔色豐富多樣的石頭。
反義詞則可以是“單色石”,表示隻有一種顔色的石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