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官吏上朝或見上官時記事用的手闆。參見“ 尺闆鬥食 ”。
尺闆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兩種器物名稱,分别對應不同曆史場景:
一、曆史釋義
笏闆制度(官員用具) 古代官員朝會時手持的狹長闆狀禮器,材質多為竹、木或玉質。《漢語大詞典》記載其長度約合漢制一尺(約23厘米),用于記錄君主诏令或臣屬奏議。明代《禮制考》描述五品以上官員持象牙笏,六品以下持木笏,是古代官僚體系等級制度的實物體現。
書寫載體(文化工具) 漢代簡牍文書體系中,尺闆特指長度為一尺的木質書寫闆材。《居延漢簡研究》指出這類闆材多用于制作臨時文書标籤或記事便箋,與常規三尺奏牍形成尺寸差異。出土實物顯示其寬度在2-3厘米之間,表面留有墨書痕迹。
二、現代引申義 《現代漢語古器物詞彙釋》标注該詞已退出日常使用,僅存于曆史文獻及考古研究領域。在書法藝術領域,個别流派将仿古竹木窄條練習紙稱作"仿尺闆",取其形制古雅之意。網絡詞典《國學寶典》将其列為"消失的文書用具"類目,與竹簡、帛書并列。
“尺闆”是古代官吏使用的一種記事工具,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古代官員上朝或拜見上級時手持的記事手闆,用于記錄重要事項或奏議内容。其材質多為竹木,形狀類似長條形闆狀物。
用途與背景
官吏通過手持尺闆,隨時記錄朝會、奏對的内容,類似于現代記事本的功能。這一工具常見于漢代及之後的官場,尤其與“尺闆鬥食”一詞關聯,後者代指俸祿微薄的低級官吏(“鬥食”為漢代低級官員的俸祿标準)。
詞源與結構
相關延伸
在部分語境中,“尺闆”也作為古代禮儀的象征物,體現官員的職責與規範,例如《漢典》提及“尺闆”與“尺版”互通,均指向同類器物。
建議需要更深入曆史背景或實物考證時,可參考《漢典》等高權威性來源。
愛賢念舊黯蔚寶舶保綏備舉犇濑璧立避溺山隅長材孱昧詞客崔嵬淡豔躭阻鵽鸠犯夜副榜幹支剌龜紋還年卻老海洋監視衛星河帥鴻門宴踝子骨絞爛節湊接絲鞭進德拉場老師夫療貪廪賜落卷旅遊鞋冒耏描摹名人侔名莫為已甚翩眇破冢千界倩人捉刀切當清規戒律輕翮親土饒盈紉鍼塞井夷竈設口生鹽私急貪聚貪強誣搆銜辛小數點撷摘習慣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