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馬褡子。可搭于肩頭或驢、馬背上的長形厚布袋,中間開口,兩端皆可盛物。 老舍 《櫻海集·柳屯的》:“ 夏老頭子 可真急了,揹起捎馬子就要進城。”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章:“老頭說着不等 餘永澤 往裡讓,就背着布‘捎馬’踉跄地往門檻裡邁。”
“捎馬子”是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捎馬子”指一種可搭于肩頭或驢、馬背上的長形厚布袋,中間開口,兩端均可盛放物品,功能類似于現代的雙肩包或褡裢。其名稱源于其用途(“捎”指攜帶,“馬”與馱運工具相關)。
該詞主要流行于北京、河北等北方地區的方言中,常出現在民間口語或文學作品中,例如老舍《櫻海集》和楊沫《青春之歌》均有相關描述。
隨着交通工具的發展,“捎馬子”已逐漸被現代背包、行李箱取代,但在一些農村或傳統場景中仍有使用,成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詞彙的演變,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權威來源。
《捎馬子》是一個常見的四字成語,表示通過口信或者書信将消息傳遞給他人。
《捎馬子》可以拆分為“捎”和“馬子”兩個詞。其中,“捎”是單獨的一個詞,意為攜帶;“馬子”是一個詞組,指的是口信或者書信。
在《捎馬子》中,“捎”的部首是手部,筆畫是10;“馬”的部首是馬,筆畫是3;“子”的部首是子,筆畫是3。
《捎馬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徐渭的《世語》一書中。繁體字為「捎馬子」。
古代對《捎馬子》的漢字寫法和現在基本一緻。
他讓我捎馬子告訴她他回來了。
捎話、捎信、捎信人、捎手、捎帶
傳話、傳信、傳音
面對面交流、直接溝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