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漕船的意思、漕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漕船的解釋

用于漕運的船隻。《新唐書·張萬福傳》:“ 萬福 因馳至 渦口 ,駐馬于岸,悉發漕船相衘進,賊兵倚岸熟視不敢動。” 清 方苞 《送左未生南歸序》:“ 未生 自 燕 南附漕船東下,至 淮陰 ,始知《南山集》禍作。”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二節:“ 北宋 建都 東京 ,依靠東南漕運,漕船是不可缺少的運輸工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漕船是中國古代漕運體系中用于運輸糧食、物資的專用船舶。從漢語詞典釋義及曆史文獻記載來看,其核心特征可歸納為以下五方面:

一、定義與功能 漕船特指官府組織的水運船隻,主要承擔将江南等産糧區的稅糧經大運河運往京城的任務。《漢語大詞典》明确将其定義為“舊時運送官糧的船隻”,其運輸對象以糧食為主,兼運食鹽、布匹等戰略物資。

二、曆史沿革 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漕船制度可追溯至秦漢時期,唐宋時期形成規模體系,明清兩代因漕運鼎盛而發展至高峰。元代開通京杭大運河後,漕船年運輸量可達400萬石以上。

三、形制特征 典型漕船具有平底、方頭、寬艙的構造特點,長度約10-30丈(約30-90米),載重量在500-1000石之間。船體多選用杉木、松木等耐腐木材,設有多道水密隔艙提升安全性。

四、管理規範 明清時期實行嚴密的“漕船則例”,規定每船标配9-10名船工,配備官印封條制度。漕船需懸挂黃旗标明所屬衛所,如清代漕船船尾需漆寫“浙江嘉興衛”等隸屬信息。

五、文化衍生 漕船運營催生出特有的“漕幫文化”,形成“漕規”“漕諺”等行業術語。其運輸活動在《清明上河圖》等古代藝術作品中有直觀展現,相關術語“漕轉”“漕費”仍存于現代漢語詞彙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漕船(cáo chuán)是古代用于漕運的專用船隻,主要承擔糧食等物資的水路運輸任務。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漕船指通過水道運輸官糧的船舶。其名稱中的"漕"字本義為水道運糧,《說文解字》注:"漕,水轉谷也",作動詞時特指通過運河進行的官方糧食運輸。

  2. 曆史功能
    自唐宋起成為國家經濟命脈,如北宋建都東京(今開封)時,東南地區的漕船每年運輸糧食達數百萬石,維系京城供給。《新唐書》記載漕船在軍事運輸中的重要作用,軍隊常派兵護送漕船隊。

  3. 結構特征
    漕船具有平底、寬艙的設計特點,適應運河淺水航行,載重量可達數百石。清代方苞在文集中描述過漕船的具體航行路線。

  4. 文化引申
    在成語中被引申為組織協調運作的象征,如"漕船相銜"比喻事物有序銜接。但此屬文學化引申,并非本義。

該詞條解釋綜合了《中國通史》《新唐書》等史料記載,以及文字學考據,完整呈現了漕船作為古代重要運輸工具的曆史定位。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證,可參考漢典網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變詐弊絶風清冰冷蔔課步舞成畢逞奇眩異稱意花赤樸垂死戴山達例典麗二者必居其一泛采豐上兌下負面改路高德關政罣牽果骝過日茠刺華潤虎骨酒賄政均布具人克獲款要藍蒌掠理嶺陰麓薮麻胡子免冠命籍末人牌示品評欺變熱食日有萬機軟磨三名三高尚爾删夷韶華折實食國受降殊路松香提綱舉領網格窩窩囊囊戊己芝無與為比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