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希望的敬詞。多用于下對上。 宋 王禹偁 《滁州謝上表》:“伏望陛下思直木先伐之義,考衆惡必察之言。”《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弟子虔誠拜禱,伏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選優》:“伏望明白宣示,以便分憂。”
“伏望”是一個古代漢語敬辭,主要用于下級對上級或晚輩對長輩表達懇切希望,常見于正式文書、奏章或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伏”表示謙卑俯首的姿态,“望”即希望,組合後意為“俯身懇請”,帶有恭敬、懇切的語氣。
使用場景
語法結構
通常後接具體請求内容,例如“伏望陛下明察”“伏望垂憐”,直接表達訴求。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多見于古典文獻或仿古文體中。部分仿古場景(如戲劇、曆史小說)可能沿用,如《桃花扇》台詞“伏望明白宣示”。
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典作品集。
《伏望》是一個成語,指低頭向下,行禮,表示恭敬、敬畏的态度。這個詞源于古代行禮的一種動作,用于向尊貴的人或神明表達敬意。
《伏望》由部首“人”和“方”組成,總共有8個筆畫。
《伏望》最早出現在《史記·匈奴列傳》中,寫明了在與匈奴交涉時,将匈奴使者請到大殿前伏望的情景。
《伏望》的繁體字為「伏望」。
古時候,《伏望》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使用的是篆書或隸書風格,具體的字形已經在現代漢字中逐漸改變。
1. 在重要場合,人們會伏望以示敬意。
2. 老師離開教室時,學生們會齊聲伏望表示道别。
1. 伏地望天(指俯身至地面,仰望天空)
2. 頂禮膜拜(比喻極端崇拜)
3. 跪拜伏地(指跪倒在地并低頭表示敬意)
1. 謙恭(表示謙虛恭敬)
2. 恭敬(表示對尊貴、高位的人或事物的敬仰)
1. 不恭(表示不虔誠、不敬畏)
2. 張狂(表示傲慢、不恭敬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