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脣亡齒寒 ”。
“唇竭齒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警示意義的成語,源自古代文獻《莊子·胠箧》“唇竭則齒寒”,其核心含義與更廣為人知的“唇亡齒寒”相通,均強調事物間依存關系的脆弱性。從構詞角度分析,“唇”指嘴唇,“竭”意為枯竭、喪失,“齒”為牙齒,“寒”即寒冷,字面指嘴唇缺失後牙齒暴露而受凍,比喻雙方利害相關,一方受損,另一方必受牽連。
該成語的典故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左傳·僖公五年》記載晉國借道虞國攻虢國,宮之奇以“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勸谏虞君,揭示虞虢兩國存亡相依的關系。後世如《三國志》《資治通鑒》等典籍多次引用此典,強化了其作為政治與軍事策略警示語的地位。
現代漢語使用中,“唇竭齒寒”多用于國際關系、生态環境、經濟合作等領域。例如《漢語成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比喻關系密切,利害共同”,強調主體間不可分割的關聯性。與近義詞“輔車相依”相比,該成語更突出喪失保護後的直接危害性,具有更強的危機警示色彩。
“唇竭齒寒”是一個漢語成語,常被寫作“唇亡齒寒”,兩者含義一緻,均比喻利害關系密切的事物相互依存、休戚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字面指嘴唇幹涸或缺失,牙齒會因寒冷而受損,比喻雙方關系密切,一方受損,另一方必受牽連。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莊子·胠箧》:“唇竭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
另在《淮南子·說林訓》中也有引用:“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塞,唇竭而齒寒。”
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國家、團體或人際之間緊密的依存關系。例如:
近義詞
“唇亡齒寒”“輔車相依”“息息相關”均強調利害相關,其中“唇亡齒寒”使用更廣泛。
如需查看更多出處或例句,可參考《莊子》《淮南子》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百戶闆定變頭表伯表裡相濟草房長赓長茭澈究澄叙大門頭兒點定吊腰撒跨地藏菩薩地光鼎官斷層湖躲猾兒奉禦過狀還質澣渚恒久穢奧回門火劫箭袖交誼舞矜鑒進氣金錢草酒精卷舒距惡林陬莽莽蒼蒼毛員鼓鄳阸悶吐攆走泥佛勸土佛佩服敲詩芹館趨炎奉勢人曹郎三江并流三浄贍蔚市丈水波說口嘴漯河鐵打銅鑄妄誅危露危險汙官小服鞋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