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百兩篇的意思、百兩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百兩篇的解釋

漢 張霸 僞造的《尚書》。《漢書·儒林傳·孔安國》:“世所傳《百兩篇》者,出 東萊 張霸 ,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為數十,又采《左氏傳》、《書敍》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數簡,文意淺陋。 成帝 時求其古文者, 霸 以能為《百兩》徵,以中書校之,非是。” 漢 王充 《論衡·正說》:“説《尚書》者,或以為本百兩篇,後遭 秦 燔《詩》《書》,遺在者二十九篇。夫言 秦 燔《詩》《書》者是也;言本百兩篇者,妄也…… 東海 張霸 案百篇之序,空造百兩之篇,獻之 成帝 。帝出秘百篇以校之,皆不相應,於是下 霸 於吏。吏白 霸 罪當至死, 成帝 高其才而不誅,亦惜其文而不滅。故百兩之篇,傳在世間者,傳見之人則謂《尚書》本有百兩篇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百兩篇”是漢代文獻史中與《尚書》相關的僞作稱謂,其名稱源自篇數構成。《漢語大詞典》釋其為“漢代佚名學者僞托孔子之名所作的《尚書》篇章”,因包含《百篇》與《兩篇》而得名。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漢武帝時魯恭王拆孔子舊宅發現古文《尚書》,其中較伏生所傳今文《尚書》多出十六篇,後又有河内女子獻《泰誓》兩篇,合稱“百兩篇”。

該文本内容以模仿《尚書》文體為主,但多數學者認為其系後人僞造。清代閻若璩在《尚書古文疏證》中指出,“百兩篇”中存在大量戰國至漢初的用字習慣及思想痕迹,與先秦《尚書》體例不符。現代考古研究亦證實,其部分内容與出土簡帛文獻存在矛盾,進一步佐證了僞作性質。

盡管“百兩篇”未被納入儒家正統經典,但其對漢代經學争論、古文經學派形成具有文獻學意義。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評價其為“僞書而存真史”,反映了漢代學術與政治互動的特殊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

“百兩篇”是漢代文獻史上的一個特殊概念,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基本解釋

指東漢張霸僞造的《尚書》版本。張霸将原本29篇的《今文尚書》拆分重組為102篇,并加入《左傳》《書序》等内容,最終形成所謂的“百兩篇”(實際為102篇)。因内容淺陋且經考證為僞作,後被官方否定。

曆史背景

  1. 成書過程
    張霸通過拆分《尚書》原文、添加其他文獻内容(如《左氏傳》),人為擴充篇幅至102篇,試圖模仿《尚書》的完整體系。
  2. 争議與否定
    漢成帝時期,朝廷校訂古籍時發現其内容與官方藏本不符,判定為僞作,最終未被納入正統儒家經典。

其他相關解釋

“百兩篇”的核心含義仍以漢代張霸僞造《尚書》事件為主,其他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建議優先參考《漢書·儒林傳》等權威史料驗證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必争之地塵煩赤樸楚匠出祿翠釜打狗欺主倒底蹲夷萼片二莊嚴方天戟防頭楓落吳江輔料告知耕鑿供款乖寡光珠骨肥厚盬鹽黑膠綢槵子會得瘕疾降拜撿核诘盜結契寖驕錦竹麇居開屠康順颣節猛殺綿長拿班盤雲千裡轉饷牽魚器賞上爻擅彊衰弊叔嶽送閨女瑣闱坦噶尼喀湖讨針線天平山軆性同進推薄腿腳溫故知新文奸濟惡兀硉細發